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血攻痔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血攻痔

血攻痔乃中醫痔瘡病名之一,特指痔瘡出血症狀明顯者。此名見載於《瘡瘍經驗全書》卷七,曰:「血攻痔即血出。」其病機多與內痔相關,屬中醫「腸風下血」或「痔漏」範疇,臨床以肛門出血為主要特徵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血攻痔之成因多與以下因素相關:

  1. 濕熱下注:因飲食不節,過食辛辣厚味,導致脾胃濕熱蘊結,下迫大腸,灼傷血絡,引發便血。
  2. 氣滯血瘀:久坐久立,或情志鬱結,使氣機不暢,血行瘀阻,肛門脈絡壅滯,血溢脈外。
  3. 脾虛不攝:素體氣虛,或勞倦傷脾,脾失統血之職,血不循經而外滲。
  4. 風邪襲絡:風性善行,與熱相搏,灼傷腸絡,致血溢肛門,其血色多鮮紅,甚則點滴而下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出血特徵:便時或便後出血,血色鮮紅,量多者可呈噴射狀,或附於糞便表面,嚴重者久行、久立後亦見滲血。
  • 兼證:或伴肛門腫痛、墜脹,或見痔核脫出,局部黏膜充血糜爛。
  • 舌脈:舌質紅,苔黃膩者屬濕熱;舌淡胖、邊有齒痕者多為脾虛;脈弦數或滑數常見於實證,細弱則多見於虛證。

辨證分型

  1. 濕熱下注型:出血量多色鮮,肛門灼熱腫痛,大便黏滯不爽,苔黃膩,脈滑數。治宜清熱利濕、涼血止血,方用 槐花散地榆散 加減。
  2. 氣滯血瘀型:出血色暗,伴肛門刺痛,痔核紫暗,舌暗瘀斑,脈澀。治以行氣活血、化瘀止血,方選 血府逐瘀湯 加減。
  3. 脾不統血型:出血日久,血色淡紅,神疲乏力,納差,舌淡,脈弱。當健脾益氣、攝血止血,常用 歸脾湯補中益氣湯 化裁。

治法與用藥

  • 內治:除上述方劑外,可配合 雲南白藥三七粉 等化瘀止血之品;若熱毒熾盛,可加 黃連黃芩 清熱解毒。
  • 外治:以 五倍子湯 熏洗,或外用 麝香痔瘡栓 等,具有收斂止血、消腫止痛之效。
  • 針灸:取穴 長強承山二白(經外奇穴)等,以調和氣血、疏通經絡。

古籍論述

《外科正宗》亦提及:「痔瘡之症,血出如箭,皆因臟腑本虛,外傷風濕,內蘊熱毒所致。」強調內外合邪致病之機轉,與《瘡瘍經驗全書》互為補充。

血攻痔之論治,首重辨明虛實,分清臟腑病位,或清熱、或化瘀、或補虛,方能標本兼顧,緩解出血之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