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血蠱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血蠱
血蠱為中醫病名,屬鼓脹病之一類,主要因外傷跌僕或內傷瘀血,復加誤治遷延,致使瘀血內結、氣機壅滯所致。其特徵為腹大堅滿、脈絡怒張、脅腹刺痛,病機關鍵在於「瘀血內蓄」,與氣鼓、水鼓等證有別。
病因病機
- 跌僕損傷,瘀血內停:
多因高處墜落、鈍器擊打,或強力負重,導致經脈損傷,血溢脈外,瘀阻於臟腑之間。《證治匯補》指出:「墜墮閉挫,氣逆氣鬱,誤行補澀,則瘀蓄於胃」;若瘀血蓄積於脾,則腹部膨脹,漸成血蠱。 - 誤治致瘀:
外傷後若誤用溫補固澀之品,或過早使用收斂藥物,使離經之血未能消散,反鬱結成瘀。瘀血阻滯肝脾,三焦氣化失司,水液停聚,加重腹脹如鼓。 - 情志氣滯:
憂思鬱怒,肝失疏泄,氣滯血瘀。長期氣機不暢,進一步影響脾胃運化,形成氣滯、血瘀、水停交互為患之勢。
臨床表現
- 腹部症候:腹大堅硬,按之不陷,青筋顯露(腹壁靜脈怒張),脅下痞塊(肝脾腫大),叩診呈實音。
- 疼痛特點:脅腹刺痛,痛處固定,入夜尤甚。
- 全身症狀:面色黧黑或紫暗,肌膚甲錯,脣舌青紫,或見蜘蛛痣。
- 舌脈:舌質紫暗有瘀斑,脈沉澀或弦緊。
鑑別診斷
- 血鼓:亦屬瘀血致脹,但多偏重於肝鬱血瘀,積久成鼓,與血蠱外傷病史有別。
- 水鼓:以水濕停聚為主,腹大如蛙,按之如囊裹水,無明顯瘀血徵象。
- 氣鼓:腹脹如鼓但按之柔軟,叩之如鼓,多因氣機壅滯所致。
治法與方藥
治則:活血化瘀為主,佐以行氣利水。
- 主方:可選《醫林改錯》之「膈下逐瘀湯」加減(五靈脂、當歸、川芎、桃仁、牡丹皮、赤芍等),破血逐瘀。
- 變證:
- 若瘀熱互結,加梔子、大黃;
- 水濕明顯者,配伍澤蘭、益母草化瘀利水;
- 日久正虛,可酌加黃耆、白朮扶正祛瘀。
古籍佐證:
《血證論》云:「瘀血化水,亦發水腫。」《張氏醫通》亦強調:「蓄血成蠱,腹大如箕,非一味峻攻可效。」故治療需攻補兼施,循序漸進。
備考
血蠱與西醫學之「肝硬化腹水」、「腹膜後血腫」等病有相似之處,然中醫辨證尤重整體氣血之調和,非僅針對局部病理。臨床需結合四診,細審瘀血與水濕之偏勝,方能藥證相符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