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血鼓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血鼓(又稱血臌)是一種因腹部瘀血內停而導致脹滿的病症。根據古典文獻,《石室祕錄·內傷門》中記載了血臌病的成因,包括跌撞造成的瘀血不散、情緒壓抑導致的血液凝結不流通、風邪引起的血液積聚不發散等,這些因素長時間存在於腹部,最終形成血臌。

《血證論·血臌》中描述了血臌病的證候,包括脅滿、小腹脹滿、身上出現絲線狀的血管、煩躁口乾想吞嚥水、小便呈紅色、大便呈黑色,腹部有青筋等症狀。

對於血鼓的治療,主要以活血化瘀、健脾利濕為主,可以使用消瘀盪穢湯、抵當丸等方劑。如果患者還伴有內熱、黃疸、皮膚發黃等症狀,則說明可能存在濕熱病證,此時可以在治療中加入茵陳湯合化瘀湯,以清熱利濕、活血化瘀的方法來對症治療。

血鼓多見於門脈性肝硬變、血吸蟲性肝硬化以及某些腹腔內腫瘤併發腹水等疾病。

以下是原始文獻的引用:

《石室祕錄·內傷門》:

「血臌之症,其由來漸矣,或跌閃而瘀血不散,或憂鬱而血結不行,或風邪而血蓄不發,遂至因循時日,留在腹中,致成血臌。」

《血證論·血臌》:

「血臌之證,脅滿,小腹脹滿,身上有血絲縷,煩躁漱水,小便赤,大便黑,腹上青筋是也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