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血鼓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血鼓,又稱血臌,是指由於瘀血內停,日久不散,導致腹部脹滿的病症。

《石室秘錄·內傷門》中記載:「血臌之症,其由來漸矣,或跌閃而瘀血不散,或憂郁而血結不行,或風邪而血蓄不發,遂至因循時日,留在腹中,致成血臌。」

《血證論·血臌》中記載:「血臌之證,脅滿,小腹脹滿,身上有血絲縷,煩躁漱水,小便赤,大便黑,腹上青筋是也。」

血鼓的治療,應以活血行瘀、健脾利濕為主,可用消瘀盪穢湯、抵當丸等方藥。如果患者伴有內熱目黃、皮膚黃等症狀,則說明有濕熱的存在,此時應在治療中加入茵陳湯合化瘀湯,以清熱利濕和活血化瘀並舉。

血鼓多見於門脈性肝硬變、血吸蟲性肝硬化及某些腹腔內腫瘤併發腹水等病症。

以下是血鼓的古籍原文:

《石室秘錄·內傷門》:

「血臌之症,其由來漸矣,或跌閃而瘀血不散,或憂郁而血結不行,或風邪而血蓄不發,遂至因循時日,留在腹中,致成血臌。」

《血證論·血臌》:

「血臌之證,脅滿,小腹脹滿,身上有血絲縷,煩躁漱水,小便赤,大便黑,腹上青筋是也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