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血鼓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血鼓,又名血臌,屬中醫鼓脹病範疇,主因瘀血內停、日久結聚而成。其病因病機可追溯至《石室祕錄·內傷門》,記載此症多因跌撲閃挫而瘀血未散,或情志鬱結致氣滯血瘀,甚或風邪入侵而血蓄不化,日久積留腹中,遂成血鼓。
臨床表現
《血證論·血臌》詳述其證候特徵:
- 脅滿腹脹:脅肋脹滿不舒,小腹堅硬脹滿。
- 外顯血絡:體表可見血絲赤縷(蜘蛛痣),腹壁青筋暴露(腹壁靜脈曲張)。
- 熱象煩渴:心煩躁擾,頻頻漱水不欲咽。
- 二便異常:小便短赤,大便色黑如漆(遠血之徵)。
- 兼證:若濕熱蘊結,可伴目黃、身黃(黃疸),皮膚晦暗。
病機分析
血鼓成因以瘀血阻絡為核心,氣血水互結:
- 瘀血內結:跌打損傷或情志失調,肝失疏泄,血行不暢,積於脅下。
- 水濕停聚:瘀阻三焦,氣化失司,水液不運,與血互結於腹中。
- 濕熱膠著:瘀久化熱,或素體濕盛,濕熱搏結,加重脈絡瘀阻。
治法方藥
治療以活血化瘀為主,佐以健脾利濕或清熱退黃,據證選方:
- 消瘀蕩穢湯:針對血瘀重證,破血逐瘀,通腑瀉濁。
- 抵當丸(水蛭、虻蟲、桃仁、大黃):峻下瘀血,適用於瘀結堅實者。
- 分消湯加減:去白朮、茯苓之滲利,加當歸、赤芍、紅花、丹皮,增強活血通絡之效。
- 茵陳湯合化瘀湯:黃疸明顯時,雙解濕熱瘀毒,茵陳蒿湯清利肝膽,化瘀湯破血行水。
對應現代疾病
中醫血鼓可見於:
- 門脈性肝硬變(肝硬化失代償期)
- 血吸蟲性肝硬化(蟲積致瘀)
- 腹腔腫瘤伴腹水(癥瘕積聚,壓迫脈絡)
此證與一般水鼓(單純水濕停聚)有別,辨證須察瘀、水、熱孰輕孰重,用藥宜剛柔相濟,防攻伐傷正。古籍強調「因循時日」為關鍵,提示早期化瘀可阻病勢進展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