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雌雄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中醫名詞「雌雄」之詳解

「雌雄」於中醫理論中,為一對屬性相對之概念,與「陰陽」「表里」等範疇相類,用以闡釋人體生理、病理及自然萬物之對立統一關係。此概念首見於《素問·金匱真言論》:「此皆陰陽表里內外雌雄相輸應也,故以應天之陰陽也。」文中將「雌雄」與陰陽並列,強調其為自然界與人體相互呼應之動態屬性。

雌雄於中醫理論之內涵

  1. 屬性之別
    「雌」屬陰,主靜、主內、主潤下;「雄」屬陽,主動、主外、主升發。此二者並非絕對,而是相互依存,如經絡中「太陰」與「陽明」、臟腑中「肺」(屬太陰,主肅降)與「大腸」(屬陽明,主傳導)之配屬,即體現雌雄相應之理。
  2. 經絡臟腑之配應
    中醫將十二經脈分為「六雌」(太陰、少陰、厥陰)與「六雄」(太陽、少陽、陽明),臟腑亦依此配對。如「肺與大腸」為雌雄表里,肺主氣之宣發(雄之性),亦司肅降(雌之性),二者協調則氣機通暢。
  3. 藥性之運用
    藥物亦有雌雄之分,如「牡蠣」(雄者殼堅,偏重鎮潛陽)、「牡桂」(肉桂之雄者,性溫烈),與「雌黃」(質柔,入血分)等,臨床取象比類,以調和人體陰陽之偏勝。

雌雄與陰陽之異同

「陰陽」為總綱,涵蓋範圍廣;「雌雄」則更具象,多用於描述具體配對關係,如經絡、藥材或病理之相互影響。例如《靈樞》論針刺手法時,以「雌針」(輕緩補法)與「雄針」(疾瀉法)區分操作特性,反映治療中動靜相濟之理。

綜觀之,「雌雄」之說深化了中醫對事物相對性與協調性的認識,為臨床辨證與用藥提供重要依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