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血鼓腹脹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血鼓腹脹
血鼓腹脹為中醫病證名,指因瘀血內阻,血絡不通所致的鼓脹證候,屬「血臌」範疇。此證多見於鼓脹病中因瘀血積聚而成者,其特徵為腹部脹滿不減,且伴有明顯的血瘀徵象。
病因病機
血鼓腹脹的形成,主要與以下因素有關:
- 情志失調:長期憂思惱怒,導致肝氣鬱結,氣滯血瘀,瘀血阻滯於腹中。
- 飲食不節:嗜食辛辣燥熱之品,助熱動血,使血熱妄行,不循常道而積於腹內。
- 外傷瘀滯:跌打損傷或手術後,瘀血未散,積久成瘀,阻滯脈絡,影響氣血運行。
- 久病入絡:其他慢性病日久,氣血運行不暢,脈絡瘀阻,終成血臌。
此病機關鍵在於瘀血停積,阻礙氣機升降,導致水濕停聚,進一步加重腹脹。瘀血若在腹部,則肚脹如鼓;若上擾心神,則見神志異常;若下蓄少腹,則小腹疼痛。
臨床表現
血鼓腹脹的主要症狀包括:
- 腹部脹滿堅硬,久而不消,且肚皮可見青紫筋脈(腹壁靜脈曲張)。
- 下肢或腹部皮膚出現血縷(蜘蛛痣或毛細血管擴張)。
- 二便異常:小便雖通利,但大便可能色黑如柏油(遠血)。
- 血分證表現:
- 若瘀血上擾,可見漱水不欲咽(口乾但不想喝水)、健忘或狂躁等症。
- 若瘀血下蓄,則小腹硬滿悶痛,按之更甚。
- 舌脈特徵:舌質紫暗,或有瘀斑,脈沉澀或弦緊。
辨證論治
治療上以活血化瘀為主,兼以行氣利水,使瘀去新生,氣血通暢。常用方劑包括:
- 紅花桃仁湯:適用於瘀血內停,腹脹堅硬者,方中紅花、桃仁活血化瘀,配合當歸、赤芍等活血通絡。
- 桃仁承氣湯:適用於瘀熱互結,兼見煩躁、便秘者,方中大黃、芒硝瀉下逐瘀,桃仁、桂枝活血通經。
- 膈下逐瘀湯:適用於瘀血停滯於腹部,疼痛明顯者,方中五靈脂、川芎、丹皮等活血止痛,配合香附、烏藥行氣。
- 大黃蟅蟲丸:適用於久病血瘀成癥,腹部硬滿如鼓者,以蟲類藥破血逐瘀。
若兼有氣滯,可加枳殼、青皮以行氣;若水濕明顯,可配澤蘭、茯苓活血利水;若瘀久化熱,可加丹皮、梔子涼血散瘀。
與其他鼓脹的鑑別
- 氣鼓:以氣滯為主,腹部脹滿但按之柔軟,叩之如鼓,無明顯瘀血表現。
- 水鼓:以水濕為主,腹部脹大如蛙腹,叩之有移動性濁音,伴下肢浮腫。
- 蟲鼓:因寄生蟲積聚所致,腹痛時作,大便可查見蟲卵。
血鼓腹脹的特點在於瘀血內阻,故臨床必見腹壁青筋、血縷、舌紫等血瘀徵象,治療需側重活血,以免誤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