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血鼓腹脹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血鼓腹脹,又稱血臌腹脹,是因瘀阻血絡所致的鼓脹證。其主要臨床表現為腹脹不減,肚大紫筋,腿足或見血縷,小便反利,大便或黑,血在上則漱水多忘,血在下則小腹悶痛。

血鼓腹脹的病因主要有兩方面:

  1. 七情失調:情志不遂,肝氣鬱結,氣滯血瘀,可導致血鼓腹脹。
  2. 過食辛辣:辛辣食物能刺激肝膽,助火生痰,化痰生熱,可導致血鼓腹脹。

血鼓腹脹的治療,以活血化瘀為主。常用方劑有紅花桃仁湯、桃仁承氣湯等。

紅花桃仁湯由紅花、桃仁、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甘草組成。具有活血化瘀、行氣止痛的功效。主治血瘀氣滯所致的胸脅脹痛、腹痛、便祕等症。

桃仁承氣湯由桃仁、大黃、芒硝組成。具有活血化瘀、通便導滯的功效。主治血瘀氣滯所致的腹脹、便祕等症。

血鼓腹脹的預防,主要包括以下幾點:

  1. 保持心情舒暢,避免情緒激動。
  2. 飲食清淡,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。
  3. 適當運動,增強體質。
  4. 定期體檢,早發現早治療。

血鼓腹脹是一種常見的疾病,如果出現相關症狀,應及時就醫,以免延誤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