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血灌瞳神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血灌瞳神證
血灌瞳神證,又稱血灌瞳人,為中醫眼科病證之一,首載於《證治準繩·雜病》。其名意指血液滲入瞳神(即瞳孔及其周圍組織),導致目睛赤痛、視物模糊或昏朦不清之候。此證多因內外因素導致血不循經,溢於絡外,上攻目竅而成。
病因病機
- 肝火上炎:情志鬱結,肝鬱化火,火性上炎,迫血妄行,血溢絡外。
- 陰虛血熱:肝腎陰虧,虛火內生,灼傷血絡,血溢瞳神。
- 外傷損絡:目部受外力撞擊或金刃所傷,血絡破裂,瘀血灌入瞳神。
- 血瘀內阻:氣滯血瘀,脈絡不通,血行不暢,瘀阻目竅。
臨床表現
- 目睛赤痛:白睛或黑睛周圍可見血絲纏繞,甚則一片鮮紅。
- 視物異常:自覺眼前黑影飄動,或視物如隔雲霧,嚴重者驟然失明。
- 瞳神變色:若血滯日久,瞳神可現暗紅或青灰色,稱「瘀血灌睛」。
辨證分型
- 肝火熾盛型:目痛劇烈,煩躁易怒,口苦咽乾,舌紅苔黃,脈弦數。
- 陰虛血熱型:眼內乾澀,眩暈耳鳴,五心煩熱,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
- 外傷血瘀型:有明確外傷史,目珠脹痛,血絲紫暗,舌質紫暗或有瘀斑。
治法方藥
- 清肝瀉火:選用龍膽瀉肝湯加減,配合涼血止血藥如茜草、蒲黃。
- 滋陰降火:以知柏地黃丸為主方,佐以丹皮、赤芍等活血化瘀。
- 活血化瘀:方用桃紅四物湯合通竅活血湯,外傷初期可酌加大黃以逐瘀。
此證屬眼科急症,古籍強調「血灌瞳神,遲則膏壞」,提示瘀久恐致神膏(玻璃體)混濁,故須及早辨治。歷代醫家如傅仁宇《審視瑤函》亦詳述其變證,若兼見眼珠硬痛、嘔逆不食,則為惡候,當結合全身證候細審病機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