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血海敗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血海敗

病名:血海敗為中醫婦科病證之一,多見於年老婦女,指因腎氣虧虛、沖任不固所致的崩漏下血。江天覽《婦人病自療法》載:「年老婦人血崩,俗名血海敗。」即屬此證。古籍中亦稱「年老血崩」,其病機與臟腑功能衰退、氣血失調密切相關。

病機與證候
血海敗的成因主要與以下因素有關:

  1. 腎氣虛衰:年邁婦女天癸竭,腎氣不足,沖任失固,無力統攝經血,以致崩漏不止。
  2. 肝脾失調:肝藏血,脾統血。若肝血不足,疏泄失職;或脾氣虛弱,氣不攝血,均可使血不歸經而妄行。
  3. 血瘀內阻:氣虛推動無力,血行遲滯,日久成瘀,瘀阻胞絡,血不循經而外溢。

臨床表現為經血非時暴下,量多如注,或淋漓不斷,血色淡紅或暗紅,質稀或夾血塊,常伴有神疲乏力、腰膝酸軟、面色蒼白、舌淡或紫暗、脈沉細或澀等虛瘀並見之象。

歷代醫家論述
《傅青主女科》提及年老血崩時強調:「必須大補氣血,兼以止血」;《醫宗金鑒》則指出,年老崩漏多因「衝任虛寒,不能約制經血」,主張溫補脾腎以固本。傳統治法常以補腎固沖、益氣攝血為主,佐以化瘀止血之品,如人參、黃耆、熟地、阿膠、三七等。

辨證要點
血海敗需與其他崩漏證型鑑別,如:

  • 血熱崩漏:多見於青壯年,血色鮮紅、質稠,伴心煩口渴、舌紅脈數。
  • 氣滯血瘀崩漏:經血紫暗有塊,小腹脹痛拒按,舌質紫暗,脈弦澀。

血海敗之特徵在於與年長體衰相關,虛證為本,瘀滯為標,治療當標本兼顧,注重固護正氣。此證反映了中醫「女子七七,任脈虛,太衝脈衰少」的生理轉變理論,強調腎氣在婦科病機中的核心地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