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血寒經遲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血寒經遲

病證名,出自《景岳全書·婦人規》,屬月經後期病證之一,亦稱「血寒經行後期」。

病因病機
此證多因外感寒邪,或素體陽虛,陰寒內盛,導致寒凝胞宮,血行不暢。寒性凝滯,客於衝任,血海不能按時滿溢,故月經延後而至。《婦科玉尺》云:「血寒者,經水必後期而至。」

臨床表現
主要症見月經延遲,經量偏少,色黯紅或淡紫,質清稀,或夾血塊。伴見小腹冷痛,得熱則減,畏寒肢冷,面色青白,舌淡苔白,脈沉緊或沉遲。

辨證要點

  1. 寒實證:多因外寒侵襲,脈象沉緊,經血色黯有塊,小腹冷痛拒按。
  2. 虛寒證:因陽氣不足,陰寒內生,脈象沉遲無力,經色淡而質稀,腹痛綿綿喜溫按。

治法方藥

  1. 溫經散寒:針對寒實證,方選《婦人良方》溫經湯(當歸、川芎、芍藥、桂心、莪朮等),或《金匱要略》溫經湯加減。
  2. 補陽暖宮:虛寒證者宜用艾附暖宮丸(艾葉、香附、當歸、續斷等),或右歸丸配合活血之品。

古籍考據
《景岳全書》指出:「凡血寒者,經必後期而至。」強調寒邪滯血為致遲之因。《醫宗金鑒·婦科心法》進一步區分虛實,提出「血寒不足,經來遲;寒凝血瘀,經來痛」之說。

與相關證候鑑別

  • 血虛經遲:經色淡、質稀,無明顯寒象,脉細弱。
  • 氣滯經遲:經行不暢,胸脅脹痛,脈弦。

此證關鍵在於辨明寒邪虛實,調理衝任氣血,使胞宮得溫,月事自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