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血寒經行後期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血寒經行後期

病證名,屬經行後期證型之一,亦稱「血寒經遲」。其病機主要因寒邪侵襲或陽虛內寒,導致氣血運行不暢,血海充盈遲緩,月經因而後至。根據寒邪來源與體質差異,可分為實寒證虛寒證兩類,臨床表現與治法各不相同。

一、病因病機

  1. 實寒證

    • 多因經期或產後調攝失當,寒邪(外寒)乘虛客於胞宮,血脈遇寒則凝,經血運行受阻,導致月經愆期。
    • 寒性收引,經絡拘急,故見經行腹痛、經血色暗夾瘀。
  2. 虛寒證

    • 素體陽虛,或久病傷陽,衝任虛寒,氣血生化不足,血海空虛,無力按期滿溢。
    • 陽虛內生虛寒,血失溫煦,故經質清稀,伴有隱痛喜暖。

二、臨床表現

  1. 實寒證

    • 主症:經期延後,量少色暗,質稠夾血塊。
    • 兼症:小腹冷痛拒按,得熱則減,面色青白,肢冷畏寒,舌淡苔白,脈沉緊。
  2. 虛寒證

    • 主症:經行遲至,量少色淡,質稀無塊。
    • 兼症:小腹隱痛綿綿,喜溫喜按,面色晄白,頭暈氣短,腰膝酸軟,舌淡胖嫩,脈沉遲無力。

三、治法與方藥

  1. 實寒證

    • 治法:溫經散寒,活血行滯。
    • 方藥溫經湯(《金匱要略》)加減。
      • 組成:吳茱萸、當歸、川芎、芍藥、人參、桂枝、阿膠、牡丹皮、生薑、甘草、半夏、麥冬。
      • 方義:吳茱萸、桂枝溫經散寒;當歸、川芎活血調經;芍藥、甘草緩急止痛;人參、阿膠益氣養血。
  2. 虛寒證

    • 治法:溫陽補虛,養血調經。
    • 方藥大營煎(《景岳全書》)加減。
      • 組成:當歸、熟地黃、枸杞子、杜仲、牛膝、肉桂、炙甘草。
      • 方義:肉桂溫補命門之火;熟地黃、當歸滋養陰血;杜仲、枸杞子補益肝腎;牛膝引血下行。

四、病理延伸

  • 血寒與血瘀關係:寒邪凝滯,久而不解可致血瘀,若兼見經血塊多、痛如針刺,可酌加桃仁、紅花活血化瘀。
  • 虛寒與氣血關係:陽虛者多兼氣血不足,若氣短乏力明顯,可加黃耆、白朮益氣健脾。

五、證型鑑別

  • 氣滯證:經行後期伴胸脅脹痛,脈弦,治宜疏肝理氣(如烏藥湯)。
  • 血虛證:經遲量少色淡,無明顯寒象,治宜補血益氣(如四物湯)。

此證辨析需結合全身症狀與舌脈,以辨明寒邪虛實,對證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