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血汗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血汗

證名
血汗,又稱紅汗汗血肌衄,為汗出色澤淡紅如血之症,記載於《奇效良方·諸血門》。此症多因火熱熾盛,迫血外溢,使血隨汗出而成。《血證論·汗血》云:「陽乘陰而外洩者,發為皮膚血汗矣。」即指陽熱亢盛,逼迫陰血從毛孔而出,遂成此證。

病因病機

  1. 火熱熾盛

    • 《雜病源流犀燭·諸汗源流》提及:「汗出污衣,甚如蘇木水湔染。」此由膽經受熱,血行妄亂,或手少陰心經氣分併熱所致。心主血脈,若心火亢盛,血熱熾灼,則血外溢而為汗血。
    • 胃火、肝火、肺熱、膽熱皆可致血汗,因臟腑火邪熾盛,血絡受灼,迫血妄行。
  2. 氣虛血弱

    • 《惠直堂經驗方》指出:「血汗……乃虛弱極有火之症也。」虛弱患者陰血不足,虛火內生,血不歸經,遂外滲為血汗。
  3. 七情所傷

    • 大喜傷心,心氣浮越,血隨氣散,亦可致血汗。
  4. 産後虛損

    • 婦人産後氣血兩虛,若兼有內熱,則血汗易發,如《惠直堂經驗方》所述之「脈溢」。

辨證論治

  1. 火熱熾盛

    • 心火亢盛:症見煩躁、舌紅絳、脈數,宜涼血地黃湯清心瀉火、涼血止血。
    • 肝火熾盛:伴頭暈目赤、脅痛,可用當歸蘆薈丸瀉肝清熱。
    • 胃火亢盛:口渴引飲、汗垢色紅,治以竹葉石膏湯清胃瀉火。
    • 肺熱壅盛:胸悶咳嗽、血色偏鮮,宜人參清肺湯清肺涼血。
    • 膽熱上擾:口苦脅脹、目眩,可用定命散清膽瀉熱。
  2. 氣虛血弱

    • 氣不攝血,汗出淡紅,面色蒼白,脈細弱,治以當歸補血湯(黃芪、當歸)益氣攝血,酌加阿膠、龍眼肉補血固脫。
  3. 情志所傷

    • 因喜樂無極,血隨氣溢,宜黃芪建中湯益氣固表,配合妙香散(含麝香、龍骨等)寧心安神,另以小麥、麥門冬煎湯調服,養心斂汗。
  4. 産後血汗

    • 産後體虛,血汗淋漓,可用蝟皮散(刺蝟皮、當歸等)養血止血、收澀固表。

相關證候

血汗與紅汗汗血肌衄等證有相似之處,皆屬血溢肌表之症,然病因病機各異,需詳加辨別。肌衄多指血從毛孔出而無汗,汗血則以汗中帶血為主,而紅汗則常見於外感熱病,邪熱迫血所致。

此證之治,須明辨寒熱虛實,火盛者清熱降火,虛者補氣固血,使陰陽調和,血歸其經,則汗血自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