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血黃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血黃(病證名)
概述
血黃為中醫黃疸病證之一,屬「三十六黃」範疇。其病機以血分熱盛、邪熱瘀結為核心,臨床表現多見血熱妄行、氣機壅滯之象,古醫籍記載其病情凶險者預後不佳。
病因病機
- 血熱熾盛:邪熱侵襲血分,灼傷脈絡,迫血妄行,致鼻衄、便血等出血症狀。
- 瘀熱互結:熱毒內蘊,與血相搏成瘀,阻滯腹中,故見腹塊疼痛如蟲咬。
- 上擾清竅:熱毒上攻頭面,引動肝風,故頭痛眼運(眩暈),甚則頭面腫脹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鼻衄不止、大小便下血、胸膈煩悶、舌生瘡瘍。
- 兼症:頭痛目眩、咽喉乾燥、吐逆喘促、身熱如火。
- 危重徵兆:若頭面腫脹伴高熱,古籍認為「難治」,提示熱毒壅盛,內陷心包。
古籍論述
- 《太平聖惠方》:強調「血黃」以心悶、鼻衄、舌瘡為特徵,熱壅胸膈為關鍵病位。
- 《聖濟總錄》:補充「腹中結塊痛如蟲咬」,反映瘀熱內結之腹症,並列「吐逆喘粗」為氣機上逆之象。
治法與方藥
- 外治法:
- 點烙法:以火針或烙鐵刺激特定穴位,開泄熱毒(古法今多改良應用)。
- 內服方:
- 續隨湯(《聖濟總錄》方):主以續隨子(千金子)破血逐瘀,佐清熱涼血之品,適用於瘀熱腑實者。
- 犀角地黃湯加減:針對血熱妄行,可酌加牡丹皮、赤芍等增強涼血散瘀之效。
鑑別診斷
需與其他黃疸證型區分:
- 陽黃:以身目鮮黃、溲赤為主,少見出血。
- 急黃:發病驟急,神昏譫語,與血黃之瘀熱徵象有別。
附註
血黃屬罕見重症,古籍記載反映中醫對「瘀熱發黃」的獨特認識,其治法體現「血分證」與「黃疸」交雜的辨證思路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