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血積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血積
病證名,屬九積之一,首載於《儒門事親》。此證因瘀血凝結成積,多由外傷跌僕、內傷憂怒,或風寒外襲,致使氣血逆亂,寒凝瘀滯,積聚於脘腹或經絡而成。
病因病機
- 外傷跌僕:直接暴力損傷脈絡,血溢脈外,不得消散,蓄積成瘀。
- 情志內傷:憂思鬱怒,肝失疏泄,氣滯血瘀,久則結為血積。
- 風寒外襲:寒邪客於經脈,血遇寒則凝,瘀阻不通,積聚成形。
- 臟腑失調:脾虛不統血,或肝鬱血熱,皆可致血行不暢,瘀滯成積。
臨床表現
- 痛有定處:瘀血阻絡,痛如針刺,夜間加劇(夜屬陰,血瘀得陰助而痛甚)。
- 面色異常:面色萎黃或黧黑,兼見蟹爪紋(血瘀不能上榮於面)。
- 情志症狀:多怒善忘,因瘀阻心肝,神志失養。
- 二便異常:大便色黑如漆(遠血),或便秘(瘀熱內結)。
- 脈象:常見芤澀或沉弦,主血瘀氣滯。
治法與方藥
血積屬實證,治當活血化瘀、破積消癥,依病勢輕重選方:
-
桃紅四物湯(《醫宗金鑒》)
- 功用:養血活血,適用於瘀血初結而兼血虛者。
- 組成: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熟地、桃仁、紅花。
-
桃仁承氣湯(《傷寒論》)
- 功用:瀉熱逐瘀,主治瘀熱互結下焦之便秘腹痛。
- 組成:桃仁、大黃、桂枝、芒硝、甘草。
-
抵當湯(丸)(《傷寒論》)
- 功用:峻逐瘀血,用於瘀結深重,證見發狂、少腹硬滿。
- 組成:水蛭、虻蟲、桃仁、大黃。
-
大黃䗪蟲丸(《金匱要略》)
- 功用:緩中補虛,祛瘀生新,適用於久瘀成勞之證。
- 組成:大黃、䗪蟲、水蛭、虻蟲等。
-
三稜煎(《證治準繩》)
- 功用:破血行氣,消積止痛,針對血積氣滯之頑固症瘕。
典籍論述
- 《金匱翼》指出:「血積痛有定處,遇夜則甚,脈芤澀……跌僕努力者多見。」
- 《雜病源流犀燭》強調:「血積因打撲墮跌,瘀蓄脾腹,面黃糞黑。」
- 《醫碥》補充:「血積者,面色萎黃現蟹爪紋,多怒便秘,骨熱肢冷。」
鑒別要點
- 與氣積相區別:氣積以脹滿遊走為主,血積則痛處固定、拒按。
- 與痰積相異:痰積多見腫塊柔韌,伴有痰涎,而血積質硬色暗。
血積一證,貴在辨明新久虛實,新瘀宜速攻,久病當兼顧正氣,或攻補兼施。歷代醫家方藥各有所長,臨證需因勢制宜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