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血極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血極

血極,又稱「脈極」,首見於《諸病源候論·虛勞病諸候》,屬中醫虛勞病範疇,指因長期氣血虧虛,導致血脈極度衰弱之病證。其病機多由先天稟賦不足,或後天失養,久病耗血,以及情志內傷、勞倦過度等因素,致使氣血生化之源匱乏,血不養脈而成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先天不足:稟賦薄弱,腎精虧虛,精不化血,血脈失養。
  2. 後天失調:飲食不節,脾胃受損,氣血生化無源。
  3. 久病耗血:慢性疾病長期消耗陰血,致血虛及脈。
  4. 勞倦內傷:思慮過度或體力透支,暗耗心脾之血。
  5. 七情過極:憂思鬱怒,肝失疏泄,氣滯血瘀,進一步加重血虛。

臨床表現

血極之證,以血虛兼見脈象異常為主,常見以下症狀:

  • 面色蒼白或萎黃,唇甲淡白無華。
  • 頭暈目眩,心悸怔忡,夜寐不安。
  • 肢體麻木,筋脈拘急,甚則肌肉消瘦。
  • 月經量少或閉經(女子)。
  • 脈象細弱或澀滯,重按無力,或見結代。
  • 舌質淡白,苔薄或少苔。

辨證分型

  1. 心脾血極:多見心悸健忘、失眠多夢,伴食少倦怠,脈細弱。
  2. 肝腎血極:常見眩暈耳鳴、腰膝酸軟,兼見爪甲枯脆,脈沉細。
  3. 氣血兩虛血極:氣短乏力與血虛症狀並見,脈虛大無力。

治法方藥

治療以「補血榮脈」為大法,依證型配伍:

  1. 心脾血極:歸脾湯(黃耆、人參、白朮、當歸、龍眼肉等)加減。
  2. 肝腎血極:左歸丸(熟地黃、山茱萸、枸杞子、龜板膠等)合四物湯。
  3. 氣血兩虛血極:人參養榮湯(人參、白朮、當歸、白芍、熟地黃等)。

古代文獻補充

《諸病源候論》指出:「血極令人無顏色,眉髮墮落,忽忽喜忘。」強調血極不僅影響血脈,亦會波及五華(面、髮、爪等)。《聖濟總錄》進一步闡述:「血極則脈痿,筋急而爪枯。」說明血極與「五勞」中的「血勞」密切相關,長期未治可能發展為「脈痿」等重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