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血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血瘕

定義

血瘕為中醫病證名,指因瘀血停積而形成的有形腫塊,屬「八瘕」之一。《素問·陰陽類論》提及:「陰陽並絕,浮為血瘕,沈為膿胕。」說明此病症與陰陽失調、氣血瘀滯密切相關。

病因病機

血瘕主要由以下因素導致:

  1. 經行感寒:婦女經期時,勞作過度或感受寒邪,寒凝血瘀,阻滯胞脈。
  2. 情志鬱結:長期憂思氣結,肝鬱氣滯,血行不暢而瘀積成瘕。
  3. 氣滯血瘀:氣機不暢,血脈瘀阻,積聚於少腹或腸胃之外。
  4. 外傷或產後瘀滯:跌打損傷或產後惡露未盡,瘀血內停。

臨床表現

  1. 局部症狀
    • 少腹部位出現堅硬腫塊,按之如石,固定不移。
    • 腰腹急痛,尤其橫骨下(小腹兩側)有積氣感,痛處拒按。
  2. 全身症狀
    • 陰部或腰背有冷風感,背脊疼痛,甚則腰痛難以俯仰。
    • 若與月經相關,可見經行不暢、血色紫暗、夾血塊。

辨證論治

  1. 常用方劑
    • 血瘕方(出自《類證治裁》)
      • 功效:活血化瘀、散結止痛。
      • 適用於瘀血阻滯、少腹硬痛者。
    • 調經散
      • 功效:理氣活血、調經止痛。
      • 適用於經期受寒、血瘀成瘕者。
  2. 隨證加減
    • 氣滯明顯者,可配烏藥、香附以行氣止痛。
    • 寒凝重症,加肉桂、艾葉溫經散寒。
    • 瘀血久積,佐以三棱、莪朮破血消癥。

相關癥瘕鑑別

血瘕屬「瘕病」範疇,與「癥積」有別:

  • 瘕病:聚散無常,推之可移,多屬氣血瘀滯。
  • 癥積:堅硬固定,形質明顯,多為痰瘀互結。

古籍參考

  • 《雜病源流犀燭》指出血瘕「留著腸胃之外及少腹間」,並描述其典型症狀。
  • 《類證治裁》強調「經行勞動感寒」為致病之因,並提出相關治法方藥。

血瘕之證,需依據具體病機施治,重在活血化瘀、溫通行滯,以期氣血調和,瘕積自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