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血箭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血箭
病證名
- 皮膚出血如箭
見於《外科正宗》卷四,又稱肌衄。此證多因心經火盛,迫血妄行,使血溢於皮毛之外所致。臨床表現為皮膚出現紅色斑點,甚者毛孔滲血,嚴重時血出如箭,勢急量多,故名「血箭」。-
病因病機:
主要與心火亢盛、陰虛火旺有關。心主血脈,若心火上炎,灼傷血絡,則血不循經,外溢肌膚;亦或陰虛內熱,虛火擾動血分,迫血妄行而發病。 - 治療原則:
滋陰降火、涼血止血為主。 -
方藥:
- 內服:
- 涼血地黃湯(生地黃、黃連、當歸、梔子等),適用於心火熾盛者。
- 若出血過多,氣血虧虛,宜服當歸補血湯(黃耆、當歸),以益氣攝血。
- 外用:
- 桃花散(石灰與大黃同炒後研末),以冷開水調敷,可收斂止血。
- 京墨研末,醋調塗患處,亦能止血。
- 若出血急猛,可先施以壓迫止血,再配合藥物治療。
- 內服:
-
-
腸癖之俗稱
見於《醫學入門》卷四,稱「血箭」為腸癖之俗名,因其便血即出,勢急量多,如箭射之遠而得名。此證與腸澼相關,多因濕熱蘊結腸道、氣血瘀滯,或脾虛不攝所致,症見大便下血,色鮮紅或暗紅,伴隨腹痛、裏急後重等。- 相關條目:
可參見腸澼,其治療需辨明濕熱、氣滯、脾虛等證型,分別以清熱化濕、行氣活血或健脾攝血等法治之。
- 相關條目:
以上內容結合古籍記載與中醫辨證理論,闡述「血箭」之病機與治法,未涉及現代醫學建議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