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鼻息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鼻息

鼻息,又稱「鼻息肉」,為中醫病名,指鼻腔內生長贅肉,阻塞鼻竅之病證。此名首見於明代《外科啟玄》卷七,書中記載其症狀為鼻孔內生肉,塞滿不通,屬鼻科常見疾患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鼻息之形成多與肺、脾、膽等臟腑功能失調相關,外感風邪、濕熱蘊結為常見誘因:

  1. 肺經濕熱:肺開竅於鼻,若肺氣壅滯,濕熱熏蒸,上結鼻竅,日久化濁成息肉。
  2. 脾虛濕滯:脾失健運,水濕內停,痰濁上泛,凝滯鼻絡而發為息肉。
  3. 膽熱上擾:膽經鬱熱,移熱於腦,燻灼鼻竅,氣血瘀阻而成息肉。

臨床表現

患者常見鼻塞日久、嗅覺減退、涕多黏稠,或伴頭昏脹。息肉色多淡白或灰白,若兼熱邪則色紅,觸之柔軟易出血。

治療原則

中醫治法以宣肺通竅、化痰散結為主,依證型選方:

  • 肺經濕熱:可用辛夷清肺飲加減,清肺瀉熱。
  • 脾虛痰凝:常選二陳湯合蒼耳子散,健脾化濕通竅。
  • 膽熱上攻:宜龍膽瀉肝湯配合局部吹藥,清膽瀉火。

外治法則包括硇砂散點息肉,或針灸迎香、合谷等穴以通絡散結。古籍《醫宗金鑒》亦提及手術摘除之法,稱「用利刀割去,以月白珍珠散摻之」。

古籍記載

除《外科啟玄》外,《聖濟總錄》提及「鼻息肉,窒塞不通」,並載有外用方藥;《證治準繩》則強調內服外治並行,以標本兼顧。

鼻息一病,中醫從整體辨證入手,結合局部病變,體現「同病異治」之特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