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血咳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血咳

病名:血咳,又稱「經來咳血」,首見於《葉天士女科證治秘方》,指婦女經期前後或經行期間,出現咳嗽伴有咯血之症。此病與月經周期密切相關,屬中醫「經行諸證」範疇,多因氣血失調、臟腑功能紊亂所致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肝火犯肺:情志鬱結,肝鬱化火,火性上炎,灼傷肺絡,致咳嗽咯血。此類患者多伴胸脅脹痛、口苦咽乾、舌紅苔黃等症。
  2. 陰虛肺燥:素體陰虛,或久病耗傷肺陰,經行時陰血下注,肺陰更虛,虛熱內生,灼傷肺絡而咳血。常見乾咳少痰、顴紅潮熱、舌瘦紅少苔。
  3. 氣虛不攝:脾氣虛弱,統血無權,經行時氣隨血耗,肺氣亦虛,血失固攝而外溢。症見咳血淡紅、氣短乏力、面色晄白。

辨證論治

  • 肝火犯肺:治宜清肝瀉火、涼血止血,方用丹梔逍遙散黛蛤散加減。
  • 陰虛肺燥:治宜養陰潤肺、寧絡止血,方選百合固金湯沙參麥冬湯酌加阿膠、白芨。
  • 氣虛不攝:治宜健脾益氣、攝血止血,方用歸脾湯加補骨脂、仙鶴草。

古籍佐證
《葉天士女科證治秘方》強調「經行吐血,責之火炎」,指出血咳與火熱擾動相關;《醫宗金鑒·婦科心法》亦載:「經期咳衄,皆因血熱上行」,進一步闡明熱邪迫血妄行之病機。

現代中醫觀點
血咳之證,臨床需與肺結核、支氣管擴張等器質性疾病鑑別。其特點為與月經周期同步,治療首重調經與治肺並舉,結合患者體質與兼證,靈活化裁方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