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血渴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血渴

病證名

  1. 因失血所致的口渴症

    • 病因病機:由於大量失血(如吐血、衄血、崩漏、產後出血等)導致陰血虧虛,津液不足以濡養口腔,或氣隨血脫,氣虛不能上承津液,故出現口渴。
    • 臨床表現:口乾、咽燥,飲水不解渴,或伴隨面色蒼白、頭暈、心悸等血虛症狀。
    • 治法:以滋陰補血、益氣生津為主,常用方劑如四物湯(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熟地)補血調血,十全大補湯(八珍湯加黃耆、肉桂)氣血雙補,以助津液生成。
  2. 泛指勞傷元氣及失血所致的口渴症

    • 病因病機:長期勞累過度,損傷脾胃氣血,或失血後未及時調養,導致氣血兩虛,津液生化不足,而見虛性口渴。
    • 臨床表現:口渴不甚,飲水後緩解不顯,伴隨神疲乏力、食欲不振、脈細弱等氣虛血弱之象。
    • 治法:以健脾益氣、養血生津為原則,選用理脾益榮湯(健脾養血)、補中益氣湯(升舉中氣)、味補飲(益氣滋陰)、當歸養血湯(養血潤燥)等方劑,著重調補脾胃,助氣血化生。

中醫理論延伸

  • 血渴與一般陰虛口渴的區別在於其發病與「失血」或「氣隨血耗」密切相關,因此治法上重視補血與益氣並行,而非單純滋陰。
  • 中醫認為「津血同源」,血虛可致津虧,津虧亦可加重血燥,故治療時需標本兼顧,補血同時佐以生津之品。
  • 此症與「消渴」(糖尿病範疇)不同,血渴無多尿、多食等症狀,且病機偏重虛損,而非陰虛火旺。

相關古籍記載

  • 《證治要訣》:「諸失血及產婦蓐中渴者,名曰血渴,宜求益血之劑。」
  • 《不居集》:「內傷勞役,精神耗散,胃氣不升,或血後亡津,名曰血渴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