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血塊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血塊痛(兒枕痛)
血塊痛,又稱「兒枕痛」,為產科常見病證之一,首見於明代王肯堂《胤產全書》。其病因主要由於產後惡露排出不暢,瘀血內結胞宮所致,屬中醫「產後腹痛」範疇。
病因病機
- 血瘀氣滯:產後氣血虛弱,運血無力,或感受寒邪,導致血行不暢,瘀血停滯胞宮,形成血塊,阻礙氣血運行,故而作痛。
- 寒凝血脈:產後不慎受寒,寒性凝滯,使血行受阻,惡露不下,瘀血積聚成塊而致疼痛。
臨床表現
- 主要症狀為產後小腹疼痛,按之痛甚,痛處固定不移。
- 惡露排出不暢,量少色暗,或有血塊。
- 部分患者可見面色青白、舌質暗紫或邊有瘀點、脈沉弦或澀。
中醫辨證論治
1. 血瘀證
- 主症:小腹刺痛拒按,惡露少而不暢,色紫暗有塊,舌紫暗,脈沉澀。
- 治法:活血化瘀,散結止痛。
- 方藥:三聖散(《胤產全書》)
- 組成:當歸(一兩)、延胡索(三錢)、桂心(三錢)
- 用法:研末,每服三錢,以童便或熱酒調服。
- 方解:當歸養血活血,延胡索行氣活血止痛,桂心溫通血脈,三者合用,共奏化瘀止痛之效。
2. 寒凝血瘀證
- 主症:小腹冷痛拒按,得熱稍減,惡露不下或量少色暗,四肢不溫,舌暗苔白,脈沉緊。
- 治法:溫經散寒,活血化瘀。
- 方藥:生化湯加減
- 當歸、川芎、桃仁、甘草、炮薑、益母草等。
- 若寒邪較重,可酌加吳茱萸、艾葉等溫經散寒之品。
相關文獻記載
歷代醫家對「血塊痛」論述頗多,除王肯堂外,清代《醫宗金鑒·婦科心法要訣》亦提及:「產後腹痛,若因惡露不盡,有塊作痛,名曰兒枕痛,宜服生化湯。」說明此證關鍵在於瘀阻胞宮,治宜化瘀散結。
小結
血塊痛屬產後瘀血腹痛,治療上強調活血祛瘀,必要時兼以溫通散寒。臨床應用時可根據病證輕重加減化裁,以達最佳療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