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血潰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血潰

名詞定義

血潰,為中醫病證名,首見於元代危亦林所著《世醫得效方》卷十。其主要臨床表現為「眼白人渾黑,見物依舊,毛髮直如鐵條,雖能飲食,不語如醉」。此病名由「血」與「潰」二字組成,意指血液運行失調,瘀滯不暢,甚至溢出脈外所致之病理狀態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血潰的成因與「瘀血」密切相關。其病機可歸納為以下幾點:

  1. 氣滯血瘀:情志不遂、肝氣鬱結,導致氣機不暢,血行受阻。
  2. 血熱妄行:熱邪侵入血分,迫血妄行,血不歸經。
  3. 外傷血瘀:跌打損傷致使脈絡破損,瘀血內停。
    血瘀日久,可上擾清竅,故見眼白渾黑;瘀阻經絡,則致毛髮不潤,直如鐵條;瘀血內停,蒙蔽心神,故有「不語如醉」之狀。

臨床表現

根據《世醫得效方》記載,血潰之典型症狀包括:

  • 眼部徵候:眼白部分呈現渾濁黑色,然視物功能未受影響。
  • 毛髮異常:毛髮乾硬直立,如鐵條般堅硬不柔。
  • 神志狀態:患者雖能進食,但沉默寡言,神情恍惚,狀若醉酒。

治法與方藥

治療血潰,當以「活血化瘀」為核心法則,《世醫得效方》記載以五靈脂為末,酒調服之。

常用藥物與方劑

  1. 五靈脂

    • 性味:苦、甘,溫。
    • 歸經:肝經。
    • 功效:活血散瘀,止痛。
    • 用法:研末,每服二錢(約6克),以黃酒送服。
  2. 其他配伍方藥

    • 血府逐瘀湯(《醫林改錯》):適用於氣滯血瘀證,具活血化瘀、行氣止痛之效。
    • 桃紅四物湯(《醫宗金鑒》):補血活血,適用於血虛兼瘀者。

古籍論述

除《世醫得效方》外,明代《普濟方》、清代《醫宗金鑒》等醫籍亦對血瘀證有相關論述,雖未直接提及「血潰」之名,然其治則與活血化瘀之法相通。如《醫林改錯》強調「氣通血活,何患不除」,進一步奠定活血化瘀法在治療血分病證中的重要地位。

現代中醫觀點

現代中醫對血潰的認識,多將其歸類於「血瘀證」範疇,並結合微循環障礙、血液流變學異常等現代醫學理論加以闡釋。臨床上除傳統方藥外,亦可配合針灸療法,取穴如血海、膈俞、三陰交等,以增強活血化瘀之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