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血癧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血癧

病名
血癧為瘰癧之一種,其名有二義:

  1. 瘰癧併發感染
    見於《外科大成》卷二:「核痛紅腫者名血癧。」此類血癧因瘰癧結核鬱久化熱,氣血壅滯,發為紅腫熱痛,屬痰火瘀毒搏結之證。
  2. 瘰癧形大不移
    清代梁希曾《癧科全書》所載,血癧初生如覆杯,僅一二核,推之固定不移動。失治則漸次增大,乃因痰凝血瘀,結聚成塊。其病機多與肝鬱氣滯、痰瘀互結相關,或由陰虛火旺、煉液為痰所致。

證候特點

  • 結核質硬,色暗紅或紫暗。
  • 局部或見腫痛,日久不消。
  • 若兼熱毒,可伴發熱、口苦、舌紅苔黃等症。

治法

  1. 痰熱瘀阻(紅腫疼痛)

    • 治宜清熱解毒、化痰散結,方用仙方活命飲加減,或配合外敷清涼膏藥。
  2. 痰瘀凝滯(形大不移)

    • 治宜活血化瘀、軟堅散結,內服調血化核丸(方含當歸、赤芍、牡蠣、浙貝母等)。若肝鬱明顯,可佐疏肝解鬱之品,如柴胡、香附。

辨析
血癧與普通瘰癧(如氣癧、筋癧)之別,在於其瘀血與熱毒症狀突出。古籍強調其「形定色暗」或「紅腫拒按」,皆反映血分病變,治療需側重調血通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