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血痢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血痢
病名。痢疾之一,以大便中混有大量血液或下純血為主要特徵,又稱「赤痢」。其病因多由熱毒侵襲血分,迫血妄行,下注大腸而成。《諸病源候論·痢病諸候》言:「血痢者,熱毒折於血,入大腸故也。」臨床上,血痢可分為熱證與寒證兩類,主要透過觀察血色鮮黯以辨證論治。
辨證與治療
-
熱證血痢
- 症狀特徵:血色鮮紅,腹痛裏急後重,肛門灼熱,小便短赤,或見發熱口渴,舌紅苔黃,脈數。
- 病因病機:熱毒熾盛,灼傷腸絡,迫血下行。
- 治法:清熱解毒,涼血止痢。
- 方藥:
- 藿香正氣散加黑豆,適用於兼有濕熱者。
- 五苓散加木香、粟米,以分利濕熱。
- 黃連丸或 黃連阿膠丸,清熱燥濕,養血止痢。
- 白頭翁湯(白頭翁、黃連、黃柏、秦皮),專治熱毒血痢。
- 茶梅圓,亦有收澀止血之效。
-
寒證血痢
- 症狀特徵:血色黯紫如瘀,腹痛綿綿,喜溫畏寒,四肢不溫,舌淡苔白,脈沉遲。
- 病因病機:中陽不足,寒凝血瘀,或過服寒涼藥物,損傷脾陽,導致血行不暢而下黯血。
- 治法:溫中散寒,健脾攝血。
- 方藥:
- 理中湯,溫補中焦,散寒止痢。
- 四君子湯加肉豆蔻、木香,健脾益氣,和胃止瀉。
相關病證與鑑別
血痢與其他痢疾如 赤白痢(便中兼見赤白黏凍)、 滯下(痢疾古稱)等有相似之處,但特點在於便血明顯。古籍《秘傳證治要訣·痢》等對其治療有詳細論述。
現代醫學相關性疾病
血痢的臨床表現可見於 阿米巴痢疾(便血呈果醬色)、 潰瘍性結腸炎(黏液膿血便)、 慢性血吸蟲病(腸道損傷出血)及 細菌性痢疾(疫毒痢)等疾病。中醫辨證時需結合現代診斷,但治療仍以寒熱虛實為綱,調整用藥。
附註
古代醫家對血痢的論述亦強調 調氣和血,如劉河間提出「調氣則後重自除,行血則便膿自愈」,故治痢需兼顧氣血調和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