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血痢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血痢是中醫病名,指大便中帶有血液或排出純血。也被稱為赤痢,是由於熱毒侵入血液引起的。

根據《諸病源候論.痢病諸候》所述,血痢是由於熱毒侵入血液後進入大腸所致。

臨床上通常藉由血液的鮮紅或暗紅色來區分血痢屬於熱性還是寒性。

對於治療血鮮熱痢,可以使用藿香正氣散加黑豆、五苓散加木香和粟米、下黃連丸、黃連阿膠丸、茶梅圓或白頭翁湯等中藥方劑;對於冷性血痢,表現為暗紅色如瘀血,服用冷性藥物後排出的量增加且頻率增多者,可使用理中湯或四君子湯加肉豆蔻和木香等。

另外,相關疾患包括阿米巴痢疾、潰瘍性結腸炎、慢性血吸蟲病和細菌性痢疾等。

血痢的症狀主要表現為大便帶血或排出純血,糞便顏色可能為暗紅色或鮮紅色,有時伴有粘液和膿血的糞便,還有腹痛、腹瀉和裏急後重等症狀。

造成血痢的主要原因是飲食不衛生、食用了不乾淨的食物以及受寒邪侵襲等因素,導致腸道內細菌感染引發腸道炎症,進而出現大便帶血、腹痛和腹瀉等症狀。

治療血痢的方法主要是清熱解毒、止血止瀉,常見使用的中藥包括黃連、黃芩、大黃、白頭翁、白茅根、金銀花和連翹等。

預防血痢的方法主要是注意飲食衛生,避免食用生冷和不衛生的食物,不喝生水,注重個人衛生,經常洗手,避免接觸傳染源。

血痢是一種常見的腸道疾病,若不及時治療可能會引起嚴重的併發症,甚至危及生命。因此,若出現血痢的症狀,一定要及時就醫,以免延誤病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