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血淋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血淋

血淋為淋證之一,以小便澀痛、尿中帶血為主要特徵,屬中醫「五淋」(氣淋、石淋、血淋、膏淋、勞淋)範疇。其病機多與濕熱下注、血分受損、下焦虛寒或瘀血阻滯有關,臨床須辨明虛實寒熱,分型論治。

病因病機

  1. 熱結膀胱:濕熱蘊結下焦,灼傷血絡,迫血妄行,致尿血鮮紅、刺痛。
  2. 陰虛火旺:腎陰不足,虛火內擾,血絡受損,症見尿血淡紅、隱痛綿綿。
  3. 下焦虛寒:腎陽虧虛,固攝無權,血失溫煦,則尿血晦暗、肢冷脈遲。
  4. 瘀血內阻:氣滯血瘀或久病入絡,血不歸經,見尿血色紫、小腹硬滿。

證型與治法

  1. 熱淋血淋(實熱證)

    • 主證:小便赤熱刺痛,血色鮮紅,或兼煩渴口苦,舌紅苔黃,脈數有力。
    • 治法:清熱涼血,通淋止血。
    • 方藥
      • 小薊飲子(《濟生方》):小薊、生地黃、滑石、木通等,清熱利尿兼止血。
      • 導赤散(《小兒藥證直訣》)加減:生地、竹葉、甘草梢,清心火、利小便。
  2. 血虛夾熱證

    • 主證:尿血淡紅,澀痛不劇,面色萎黃,舌淡脈細數。
    • 治法:滋陰養血,佐以清熱。
    • 方藥
      • 六味地黃丸(《小兒藥證直訣》)加側柏葉、車前子,滋腎陰兼清熱。
      • 知柏八味丸(《醫宗金鑑》):六味地黃丸加知母、黃柏,適用於陰虛火旺明顯者。
  3. 下焦虛寒證

    • 主證:尿血暗紫,淋瀝不暢,畏寒腰冷,脈沉遲。
    • 治法:溫陽固攝,散寒止血。
    • 方藥
      • 金匱腎氣丸(《金匱要略》):桂枝、附子溫腎陽,合六味地黃丸滋陰助陽。
      • 生料鹿茸丸(《濟生方》):鹿茸、當歸等,溫補下元。
  4. 瘀血阻絡證

    • 主證:尿血紫暗夾塊,陰中刺痛如刀割,舌暗或有瘀斑,脈弦澀。
    • 治法:化瘀通淋,活血止血。
    • 方藥
      • 一味牛膝膏(《證治準繩》):牛膝單味濃煎,引血下行、化瘀通淋。
      • 桃紅四物湯加減:當歸、川芎、桃仁、紅花等,佐牛膝、通草化瘀利水。

相關病證與臨床對應

血淋常見於現代醫學之「尿路感染」、「泌尿系結石」、「前列腺炎」、「膀胱腫瘤」等疾病。中醫治療強調辨證,如:

  • 結石所致血淋:可合併「石淋」治法,加金錢草、海金沙等排石通淋。
  • 腫瘤引起血淋:需結合扶正祛邪,如黃芪、白花蛇舌草等,配合化瘀止血。

古籍論述

  • 《諸病源候論》指出:「血淋者,熱淋之甚,則尿血。」強調熱邪為關鍵。
  • 《醫宗必讀》進一步分型為血熱、血冷、血虛、血瘀,奠定辨證綱領。

血淋之治,重在分清標本虛實,實者瀉熱化瘀,虛者補益固攝,臨證需詳察脈證,靈活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