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血瘤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血瘤,乃中醫瘤腫之一種,首見於《外台秘要》卷二十三所引《肘後救卒方》:「皮肉中忽腫起,初如梅李,漸長大,不癢不痛,又不堅強,按之柔軟,此血瘤也。」其病發緩,日久可大如盤,然非致死之疾。

病因病機

此症多因先天稟賦不足,或後天情志失調,致心火亢盛,血熱妄行;或肝鬱化火,迫血外溢;復感外邪,熱毒搏結脈絡,瘀阻肌膚血絡而成。《醫宗金鑒》亦云:「血瘤者,由血結於腠理,血脈不行而成。」

證候特徵

  • 形狀色澤:初起如梅李,漸生如杯盤,色呈紫紅或暗紅,表淺者可見迂曲血絲纏繞。
  • 觸診特點:質地柔軟如綿,按之可暫時縮小,鬆手復脹,偶有波動感。
  • 好發部位:多見於頭面、唇頸及四肢,亦可發於胸腹。
  • 特殊表現:誤觸破損則血流難止,或滲血不止,甚者紫黑血水外溢。

病機辨證

  1. 血熱壅滯型:瘤色鮮紅,伴面赤舌絳,脈弦數。證屬心肝火旺,血熱沸騰。
  2. 氣滯血瘀型:瘤體紫暗,觸之疼痛,舌有瘀斑。多因情志鬱結,氣血瘀阻。
  3. 痰瘀互結型:瘤體堅韌,皮色晦暗,舌苔厚膩。乃痰濕與瘀血相搏所致。

治療大法

  • 內治原則

    • 清熱涼血為主,佐以化瘀散結,方選《外科正宗》芩連二母丸(黃芩、黃連、知母、貝母、當歸、白芍、生地、羚羊角等)加減。
    • 氣血兩虛者,合用八珍湯;血瘀明顯者,佐以血府逐瘀湯。
  • 外治古方

    • 《外科啟玄》載「血瘤膏」:以京墨、五倍子、白芨等研末,醋調外敷。
    • 清代《瘍醫大全》主張「線縛法」,用絲線緊扎瘤根令氣血不通,使瘤體枯落。

古籍補充

《瘍科選粹》指出:「血瘤屬心火妄動,逼血入絡,當清心涼血為要。」《外科證治全書》更強調:「此證雖非大患,然潰後每流血不止,須防氣隨血脫。」雖屬外科疾患,然其本在臟腑功能失調,尤與心肝二經關係密切。

此症與現代醫學「血管瘤」相類,然中醫尤重辨證求因,非獨治標,更調氣血陰陽以絕其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