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血漏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血漏(中醫名詞詳解)

一、病名定義
「血漏」於中醫典籍中屬出血性疾病範疇,主分兩類:

  1. 外科血漏:見於《外科啓玄》,指痔瘡併發漏管,以致「時時下鮮血不止」,又稱「熱漏」,病機多因濕熱下注、血熱妄行。
  2. 婦科血漏:載於《聖濟總錄》,屬「漏下」證候之一,表現為經期血量過多或非時而下,與衝任不固、氣虛血瘀相關,後世亦稱「經漏」。

二、病因病機

  1. 外科血漏

    • 濕熱蘊結:過食辛辣厚味,濕熱下注大腸,迫血外溢。
    • 血熱絡傷:熱毒熾盛,灼傷肛門血絡,形成漏管滲血。
    • 與「血箭痔」病機相通(《瘍科心得集》),後者特徵為出血如箭射出,二者皆屬肛腸濕熱證。
  2. 婦科血漏

    • 衝任失調:勞倦內傷或房勞過度,損及衝任二脈,固攝無權。
    • 氣虛血瘀:脾虛氣陷,血失統攝;或瘀阻胞宮,新血不得歸經。
    • 與「崩漏」相關,但「血漏」偏重於持續性滲血,不同於崩中之勢急量多。

三、證候特徵

  • 外科血漏:肛周漏管反覆滲血,血色鮮紅,伴肛門灼痛、便秘,舌紅苔黃膩。
  • 婦科血漏:經血淋漓不斷,色淡質稀(氣虛)或暗紫有塊(血瘀),兼見神疲、腰痠。

四、典籍考據

  1. 外科論述

    • 《外科啓玄》強調「熱漏」需清熱涼血,方選槐角丸加減。
    • 《醫宗金鑒》提及「漏血」與痔瘡潰瘍相關,外治宜收斂止血。
  2. 婦科文獻

    • 《聖濟總錄》列「漏下」為婦人三十六病之一,分虛實辨治。
    • 《傅青主女科》以「安老湯」治氣虛血漏,重用黃芪、人參益氣攝血。

五、相關名詞辨析

  • 血箭痔:痔瘡出血之急症,病位在肛門靜脈叢,與血漏同源異證。
  • 經漏:專指婦科血漏,屬月經病範疇,需與「赤帶」(帶下夾血)區別。

(全文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