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血輪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血輪為中醫眼科五輪學說中之重要組成,屬眼部特定解剖部位與臟腑相應之理論範疇。其定位明確,《銀海精微》載「兩眥赤脈屬心」,具體指目內眥(大眥)與目外眥(小眥)所構成之眼瞼邊緣區域,乃眼部血絡集中分布之處。

從五行歸屬而言,血輪對應南方丙丁火,與心臟形成臟竅對應關係。《黃帝內經》云「心主血脈」,而《證治準繩·七竅門》進一步闡釋:「心屬火,主血,故兩眥赤脈之色與血相關」。此理論淵源於《靈樞·大惑論》「目者,五臟六腑之精也」之整體觀,將眼部細分區域分別與五臟建立聯繫。

生理功能上,血輪賴心氣心血之濡養。《審視瑤函》指出「血輪實為心之華」,其正常色澤當呈淡紅潤澤。心氣充足則眥部血脈流暢,目得血而能視;若心火上炎或心血瘀滯,則可於血輪部位顯現病候,常見眥角赤脈纏繞、胬肉攀睛等症。《目經大成》特別強調「大眥赤者心火上乘,小眥赤者虛火上炎」的鑑別要點。

病理機轉多與心和小腸經相關聯。因手少陰心經「繫目系」,而手太陽小腸經「至目銳眥」,故《醫宗金鑑·眼科心法要訣》載:「兩眥赤痛,心經實熱;小眥淡紅,心經虛熱」。臨床常見證型包括:心經火盛之眥帷赤爛、心陰不足之眥部乾澀,以及心脾積熱所致胬肉侵睛等。治療上,古代醫家如傅仁宇在《審視瑤函》中主張「治血輪當以清心涼血為要」,具體用藥可參酌導赤散、瀉心湯等方劑加減。

歷代醫家對血輪辨證尤重望診。《銀海指南》詳細記載:「赤脈從上而下者太陽病,從下而上者陽明病,從外走內者少陽病」,此種診斷方法體現了五輪學說與六經辨證的融合。現代中醫眼科學繼承此理論,將檢查血輪血管形態、色澤變化作為判斷心系功能狀態的重要外候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