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血絡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血絡

血絡,又稱血脈,是指分佈於人體淺表部位的細小動脈、靜脈及毛細血管網絡。此概念首見於《黃帝內經》,尤以《靈樞·血絡》篇詳述其特性與臨床意義:「刺血絡而僕者,何也?」意指針刺血絡時,患者可能出現暈厥現象,反映其與氣血運行的密切關聯。

中醫理論中的血絡

結構與分布

血絡屬絡脈體系的分支,較經脈細微,涵蓋「孫絡」與「浮絡」兩類:

  • 孫絡:為最細小的絡脈分支,呈網狀散佈於全身,連接經脈與皮部,為氣血輸布至表淺組織的通道。
  • 浮絡:浮現於皮膚表層,肉眼可見的細小血管,《靈樞·經脈》稱其「諸脈之浮而常見者」,臨床常透過觀察其色澤與形態判斷病變。

生理功能

  1. 氣血輸布:血絡為氣血運行至末梢的終端路徑,滋養皮肉筋骨。
  2. 溫煦防禦:衛氣透過血絡達於體表,形成「陽氣屏障」,抵禦外邪。
  3. 代謝調節:協助津液與代謝廢物的交換,《靈樞·癰疽》提及「血和則孫脈先滿溢,乃注於絡脈」,強調其動態平衡作用。

病理表現

血絡異常可反映深層病機,常見徵象包括:

  • 瘀阻:局部青紫、腫痛,如《醫林改錯》所述「血受寒則凝結成塊,血受熱則煎熬成片」。
  • 絡燥:皮膚乾燥脫屑,多因陰血虧虛,失於濡養。
  • 絡熱:血絡擴張發紅,見於溫病初起或肝陽上亢證。

臨床應用

診斷意義

中醫望診重視血絡變化,如:

  • 魚際絡脈色青主寒、色赤主熱,可推測肺胃病變。
  • 舌下絡脈迂曲紫暗,多提示血瘀證候。

治療手段

  1. 刺絡療法:以三棱針點刺血絡放血,瀉熱祛瘀,古籍稱「瀉絡」,《針灸大成》列有「絡刺」專法。
  2. 外治法:結合拔罐或刮痧,引邪外出,改善局部氣血壅滯。

《類經》註解:「血絡即淺浮之絡,血見於皮者。」說明血絡既是生理結構,亦為病邪傳變與治療作用的關鍵樞紐。其理論體系體現中醫「以表知裡」的整體觀,至今仍指導臨床實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