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血脈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中醫名詞「血脈」詳解
一、解剖結構與生理基礎
血脈在中醫學中為經脈之別稱,為血液運行之通道系統,簡稱為「脈」。
- 《靈樞·九針論》云:「人之所以成生者,血脈也。」指出血脈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基礎結構。
- 《靈樞·平人絕谷》進一步闡述:「血脈和利,精神乃居。」說明血脈通暢與否直接影響精神狀態。
- 《活人書》卷三載:「血脈者,營養百骸,滋潤五臟者也。」強調其對全身組織臟腑的濡養功能。
血脈與西醫學之「血管」概念部分重疊,但其內涵更廣。中醫認為血脈不僅是有形之管道,更包含氣血運行的動態調節系統,與五臟(尤以心、肝、脾為要)密切相關。
二、血脈與臟腑經絡的關係
1. 心主血脈
《素問·痿論》明確提出:「心主身之血脈。」心氣為推動血液運行的原動力,故血脈功能強弱直接反映心氣盛衰。臨床可見:
- 心氣充足者,脈象和緩有力;
- 心陽不足者,脈來細弱或遲滯。
2. 肝藏血,調血脈
肝主疏泄,能調節血脈中氣血流量。肝氣鬱結時,血脈易現弦脈;肝血不足則血脈失充,可見肢體麻木。
3. 脾統血,固血脈
脾氣統攝血液於脈中,防止溢出血脈之外。若脾不統血,則見便血、崩漏等症。
4. 經絡與血脈
十二正經、奇經八脈為血脈之主幹,而絡脈則為分支。「經脈為裏,支而橫者為絡」(《靈樞·脈度》),二者共同構成氣血運行的網絡。
三、血脈功能延伸釋義
1. 指月經
《衛生易簡方》以「血脈」代指月經,如「血脈不通」即經閉之症。此用法凸顯血脈與胞宮的聯繫,反映婦科生理特點。
2. 氣血載體
血脈不僅輸送血液,亦為營氣運行之所。《靈樞·營衛生會》:「營在脈中,衛在脈外。」指出血脈內外氣機的協同作用。
四、病理表現
血脈失調之病症廣泛,常見於:
- 血脈瘀阻:因氣滯、寒凝所致,見刺痛、舌質紫暗。
- 血脈空虛:多因失血或化源不足,見面色淡白、脈細弱。
- 血脈燥熱:熱邪灼傷脈絡,見衄血、斑疹。
歷代醫家如張仲景、李杲等,皆從調理血脈入手治療內傷雜病,足見其臨床重要性。此概念至今仍為中醫診療核心理論之一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