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血門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血門穴詳解
定位與出處
血門為經外奇穴,首載於《醫經小學》。其位在臍上4寸(即中脘穴上1寸),前正中線旁開3寸處,左右各一,屬腹部要穴。
穴名釋義
「血門」意指此穴與氣血運行密切相關,尤擅調理血分病證。「血」指血液代謝,「門」為氣機樞紐之喻,反映該穴具有調和營血、疏利中焦之效。
主治功能
- 婦科血證:主治婦人腹中血塊、月經不調,緣於其能活血散瘀,疏通衝任二脈氣機。
- 脾胃疾患:對胃脘痛、食積不化、嘔逆頗效,因此穴鄰近胃腑,可調和中焦升降。
- 急性炎症:如急性胃炎之胃熱熾盛證,藉其清瀉胃火之功緩解症狀。
刺灸技法
- 針刺:直刺0.5~1寸,得氣後施以平補平瀉手法,氣至病所者效佳。
- 艾灸:宜用隔薑灸,艾炷灸5~7壯;溫和灸則以艾條熏灼10~15分鐘,適用於寒凝血瘀或脾胃虛寒證。
理論基礎
血門穴位置鄰近足陽明胃經與足太陰脾經交接之處,故能協調兩經氣血。中醫認為「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」,刺激此穴可健運脾土、斡旋中州,使氣血得生、瘀滯得化。
配伍應用
- 配三陰交、血海,增強活血調經之效。
- 聯合中脘、足三里,共奏和胃降逆之功。
此穴臨床運用體現中醫「異病同治」思想,凡病機屬氣滯血瘀或中焦失運者,皆可斟酌取穴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