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血沫痧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血沫痧為中醫痧證之一,其特徵為患者口吐淡紅色血沫,狀如西瓜瓤,並伴隨脹悶、食慾不振及兩脅劇痛等症狀。此證多因氣血瘀滯、經絡不暢,或外感邪毒內擾血分所致。
病因病機
血沫痧的成因與氣血運行失調密切相關。中醫認為,痧證多由外感暑濕、穢濁之邪,或內傷氣滯血瘀,導致氣機壅塞、血行不暢。血沫痧尤以血分受邪為主,邪熱或瘀血上衝,損傷絡脈,故見口吐血沫。兩脅為肝經所過之處,肝主疏泄,若氣滯血瘀,則脅痛明顯;脾胃氣機受阻,則見脹悶廢食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
- 口吐淡紅色血沫,質地稀薄,色如西瓜瓤。
- 兩脅疼痛劇烈,或牽引至背部。
- 脘腹脹滿,不思飲食,甚則噁心嘔吐。
- 兼症:
- 可能伴有身熱、煩躁不安,或面色青黯。
- 舌質紫黯或有瘀斑,脈弦澀或沉緊。
治療原則
血沫痧的治療以活血化瘀、行氣通絡為主,兼以清熱解毒或理氣止痛。
- 主方用藥:
- 《痧症全書》載:「熏陸香(即乳香)為君,佐以寄奴(劉寄奴)、茜草之類。」
- 熏陸香(乳香):辛散苦泄,擅長活血行氣、通經止痛,為治療痧證血瘀之要藥。
- 劉寄奴:味苦性溫,能破血通經、散瘀止痛,尤適於瘀阻脅痛。
- 茜草:苦寒入血分,既可止血,又能活血,適用於血熱兼瘀之證。
- 《痧症全書》載:「熏陸香(即乳香)為君,佐以寄奴(劉寄奴)、茜草之類。」
- 隨證加減:
- 若熱象明顯,可加丹皮、赤芍以涼血散瘀。
- 氣滯甚者,配伍香附、鬱金以疏肝解鬱。
- 若兼痰濕,可酌加半夏、陳皮化痰和中。
古籍記載
《痧症全書》明言此證「脹悶廢食,兩脅疼甚」,並強調以活血通絡藥物為核心。清代痧證專著亦多提及類似證型,認為其與「痧毒入血」相關,需及時化解瘀滯,以防病情深入。
血沫痧的辨證與治療,體現中醫對痧證「急則治標」與「標本兼顧」的思維,結合行氣、化瘀、清熱等法,以恢復氣血調和為最終目的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