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血母塊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血母塊乃中醫婦科常見病證,屬產後惡露不絕之變症,其名首見於清代汪嘉謨所著《胎產輯萃》。書中記載:「產後惡露不盡,血結刺痛,名曰血母塊。」此症與「兒枕痛」概念相近,皆因產後胞宮餘血未盡,凝滯成瘀所致,然二者於病機層次略有差異。
病因病機
產後氣血驟虛,胞脈空豁,若調攝失宜或外感寒邪,致敗血停滯;或情志鬱結,氣機壅塞,瘀血內阻胞宮。此瘀血結聚成塊,滯於少腹,阻礙經絡,故而發為「血母塊」。其病位主要在衝任二脈與胞宮,病理關鍵為「瘀血內結」,屬「實證」範疇。
臨床表現
主症為產後惡露淋漓不淨,量少色暗夾紫黑血塊,少腹拘急硬痛,觸之有塊,痛處拒按,或牽連腰骶。伴見舌質紫黯、邊有瘀斑,脈沉澀或弦緊。若瘀久化熱,可見低熱、口渴;若兼氣虛,則見神疲乏力。
治法與方藥
中醫以「活血化瘀、散結止痛」為治療大法,方選《醫林改錯》之生化湯加減,重用當歸、川芎活血行氣,桃仁破瘀,炮姜溫通,佐炙甘草緩急。若瘀結甚者,加蒲黃、五靈脂(失笑散)以增化瘀之效;氣滯明顯者,配香附、延胡索理氣止痛;兼寒凝者,加肉桂、吳茱萸溫經散寒。
與兒枕痛之異同
「兒枕痛」泛指產後腹痛,病機包含血虛、血瘀兩類;而「血母塊」專指瘀血結塊之實證,疼痛特徵更為劇烈,且觸診可及有形結塊,屬兒枕痛中之重症。古籍中二者常混稱,然細究之,血母塊更強調「瘀結成塊」之病理特徵。
古籍考據
除《胎產輯萃》外,宋代《婦人大全良方》亦論及產後血瘀作痛,提及「敗血聚為塊,名曰枕塊」,明代《景岳全書》則以「血癥」描述類似病候,均與血母塊相互印證,體現中醫對產後瘀血病症的細緻辨識。
此症之調治,需把握「瘀去新生」之理,遣方用藥須考量產後「多虛多瘀」之體質特點,免犯虛虛實實之戒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