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血納包絡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血納包絡:子午流注針法之陰血母系統探微

血納包絡的理論淵源

血納包絡乃子午流注針法中之重要術語,與「氣納三焦」相對應,共同構築中醫時間針灸學之理論基石。此說首見於明代徐鳳所著《針灸大全》,其書有云:「三焦乃陽氣之父,包絡乃陰血之母」,揭示三焦與心包絡在經氣運行中之特殊地位。

考其根源,血納包絡理論實根植於《內經》天人相應觀,結合五行生剋與臟腑經絡理論發展而成。心包絡作為「心主之宮城」,統御陰血運行,與三焦主司陽氣相對,形成陰陽氣血調控之樞紐。

血納包絡的定義與操作法則

所謂「血納包絡」,乃指在子午流注納甲法中,當按「陰乾注臟」原則開穴,遇到陰乾重見之時,需依五行相生關係取心包絡經之五輸穴。具體法則如下:

  • 陰乾重見原則:乙、丁、己、辛、癸五日,按照時辰推移,當日干重複出現時,即轉而取用心包絡經穴位
  • 五行相生取穴:按「我生」關係選穴,如乙屬木,當取心包經火穴(滎穴勞宮),木能生火也
  • 五輸穴序應用:嚴格遵循井、滎、輸、經、合之流注次序,重見時接續前序取穴

典型例證如乙日乙酉時開肝經井穴(大敦),丁亥時取心經滎穴(少府),至乙未時重見乙干,則轉取心包絡經滎穴(勞宮),以應木生火之義。

心包絡的生理與血納意義

心包絡(又稱膻中)為手厥陰之臟,在《難經》中被喻為「心主之宮城」,具保護心神、統御陰血之功用。其生理特性主要體現於:

  1. 陰血之母:與三焦共司氣血調和,心包絡主導陰血之輸布與歸藏
  2. 代心受邪:承受外邪侵襲,護衛心君,故溫病學有「熱入心包」之病機
  3. 情志樞紐:通過與三焦經別之聯繫,調節情緒波動引致之氣血失和

在子午流注中,「血納包絡」正取其調節陰血之特性,當經氣運至重見陰乾,需藉心包絡經穴以安血室、和營衛。

血納包絡的臨床應用要點

血納包絡於臨床運用時,需結合具體時辰與辨證,主要應用範疇包括:

  • 血分病證:月經不調、崩漏、血瘀諸症,於血納時施治可加強調血之功
  • 心神疾患:失眠、癲狂、心悸等,配合心包絡本經穴位協同增效
  • 疼痛症候:胸脅疼痛、心區刺痛等,於血納時取內關、郄門等穴

操作上需嚴守《針灸大成》所載納甲法歌訣:「乙丁己辛癸,陰時重見求,血納包絡母,我生穴中流」,確保取穴時辰與穴位選擇之精準。

與氣納三焦的對應關係

血納包絡與氣納三焦構成子午流注陰陽配穴之核心對偶,二者區別主要體現於:

  1. 陰陽屬性:血納屬陰,主血分;氣納屬陽,主氣分
  2. 適用日干:血納應乙丁己辛癸五陰乾,氣納對甲丙戊庚壬五陽干
  3. 生克取向:血納取「我生」關係,氣納取「生我」關係
  4. 歸經不同:血納歸心包絡經,氣納歸三焦經

此陰陽配穴法實則體現《周易》「一陰一陽之謂道」的哲學思想,在臨床上可根據病症之氣血偏頗擇時而用。

歷代醫家對血納包絡的發揮

元明以降,諸家對血納包絡理論續有闡發:

  • 王國瑞《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》強調血納時需察患者面色,赤者宜淺刺,白者宜深留
  • 楊繼洲《針灸大成》補充血納包絡當配合月相盈虧,月生勿瀉,月滿勿補
  • 李梴《醫學入門》提出血納時辰可結合患者生肖屬相,以增強療效

這些發展使血納包絡理論更趨精微,展現中醫時間治療學之豐富內涵。現代研究亦發現,於血納時辰刺激心包絡經穴,對血液流變學指標有顯著調節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