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血逆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血逆
血逆為中醫病證名,指因瘀血停滯於胃脘或相關經絡,導致氣血逆亂,食入即吐的一種病證。此證多因外傷、墜墮閃挫,或誤用補澀之藥,使瘀血內蓄於胃,阻滯氣機,胃失和降而發。
病因病機
- 外傷瘀阻:跌撲損傷、墜墮閃挫等外力作用,使血脈受損,瘀血內停,影響胃腑功能。
- 誤治所致:若因誤投補澀藥物,導致氣血壅滯,瘀血不得散行,蘊結於胃,則發為此證。
- 氣血逆亂:瘀血阻滯,中焦氣機升降失常,胃氣上逆,食入即吐,形成血逆之候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胃脘脹滿或疼痛,食即嘔吐,吐出物或夾瘀塊,或見血色暗紅。
- 伴見證候:胸悶不舒,舌質紫暗或有瘀斑,脈沉澀或弦緊。
治法與用方
古法以活血化瘀、和胃降逆為主,《醫學入門》記載:
- 二陳湯加減:取二陳湯(半夏、陳皮),去茯苓、甘草之滯膩,加赤芍等分,以增活血化瘀之效。
- 其他常用方劑:血府逐瘀湯、桃紅四物湯等,隨證加減,可通絡化瘀、調和胃氣。
相關病證
血逆與「血嘔」相關,後者泛指吐血之證,而血逆則特指瘀血阻胃所致的食入即吐。此外,與「胃反」「噎膈」等證亦有鑒別之處,需結合脈證詳辨。
中醫理論依據
瘀血致病,廣泛見於中醫典籍,《內經》云:「血實宜決之」,即瘀血當以行散為治。血逆之證,關鍵在於瘀血阻胃,氣逆不降,故治法首重活血,佐以降逆,使瘀去氣順,則嘔吐自止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