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血逆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血逆,病證名。因瘀血停滯所致食下即吐之證。《醫學入門》卷五:「墜墮閃挫,誤行補澀,則瘀蓄於胃,心下脹滿,食下即吐,吐曰血逆。古法以二陳湯去茯苓、甘草,加赤芍等分。」
血逆的病因,主要有以下幾點:
- 外傷跌打損傷,導致氣血瘀滯。
- 內傷飲食不節,導致脾胃虛弱,運化失常。
- 情志不遂,肝氣鬱結,氣滯血瘀。
- 久病體虛,正氣不足,導致氣血虧虛,血行不暢。
血逆的臨床表現,主要有以下幾點:
- 食下即吐,吐出物為暗紅色或紫黑色血液。
- 心下脹滿,疼痛不適。
- 面色蒼白,唇甲青紫。
- 舌質紫暗,苔薄白。
- 脈沉細或弦細。
血逆的治療,以活血化瘀、行氣止痛為主。常用方藥有:
- 血府逐瘀湯:主要成分有赤芍、桃仁、紅花、川芎、丹參、牛膝、當歸、生地黃、白芍、甘草。
- 桃紅四物湯:主要成分有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熟地黃、桃仁、紅花。
- 膈下逐瘀湯:主要成分有赤芍、桃仁、紅花、川芎、丹參、牛膝、當歸、生地黃、白芍、甘草、香附、烏藥。
血逆的預防,主要有以下幾點:
- 平時注意勞逸結合,避免過度勞累。
- 飲食要清淡,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。
- 保持心情舒暢,避免情緒激動。
- 定期進行體檢,早期發現早期治療。
血逆是一種常見的疾病,如果不及時治療,可能會導致嚴重的後果。因此,大家一定要重視血逆的預防和治療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