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血逆眼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血逆眼

病證名。見於佚名氏《抄本眼科》。此證主要表現為白睛血凝滯不行,外觀色如朱砂,患處既不疼痛,亦無瘙癢,且無明顯腫脹。此證狀與「色似胭脂證」相關,然二者在病機與臨床特徵上有所差異。

病因病機
中醫理論認為,血逆眼之成因多與氣血運行失調有關。若氣滯血瘀,或外感風熱之邪,鬱結於肺經(白睛屬肺),致使血絡壅滯,血行不暢,滯留於目絡,則呈現朱砂色之血凝。此外,肝鬱化火、陰虛內熱等因素,亦可能上擾目絡,導致血熱壅滯,發為此證。

臨床表現
白睛局部或泛發性血瘀,色澤鮮紅或暗紅,狀似朱砂沉積,邊界或清晰或模糊。患者通常無明顯自覺症狀,偶有輕微異物感,但無痛癢腫脹之象。此證與「色似胭脂證」類似,然胭脂證多為外傷或熱邪迫血妄行所致,血逆眼則更強調氣血鬱滯、血行不暢之病機。

辨證要點

  1. 氣滯血瘀型:白睛血凝色暗,伴胸脅脹滿,舌質紫暗或有瘀斑,脈弦澀。
  2. 肺經鬱熱型:血瘀色鮮紅,或兼見咳嗽咽乾,舌紅苔薄黃,脈數。
  3. 陰虛血熱型:血凝隱現,目乾澀,伴顴紅盜汗,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

古籍考據
《抄本眼科》雖未詳述治法,然依其病機,可參照《銀海精微》對「血滯目絡」之論述,強調疏肝解鬱、清肺涼血或養陰活血之法。後世醫家亦多從調暢氣機、化瘀通絡入手,結合臟腑辨證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