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血瘧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血瘧

病證名,屬瘧疾之一,特指發作時伴有出血症狀的瘧疾。《雜病源流犀燭·瘧疾源流》載:「血瘧者,或衄血,或便血,或女人月事適來,皆是血症。」其病因多與熱毒內蘊、血分受擾,或氣滯血瘀、經絡不暢有關。

病機與證候

血瘧之發,主要因瘧邪侵襲人體,伏於半表半裏,內迫營血,導致血熱妄行,或瘀阻脈絡而血溢脈外。臨床表現除典型瘧疾症狀(寒戰、高熱、汗出、週期性發作)外,常見以下出血證候:

  • 衄血:鼻出血,多因肺胃熱盛,迫血上逆。
  • 便血:大便帶血,或下焦熱盛,迫血下行。
  • 月經過多或非時而下:女子經期適逢瘧發,熱擾沖任,血海不寧。
  • 皮下瘀斑:瘀血阻絡,血不歸經外溢肌膚。

治法與用藥

治療血瘧,當以和解少陽、清熱涼血、化瘀止血為原則。除常規治瘧方劑(如小柴胡湯、截瘧七寶飲)外,須依出血部位及病機加減:

  • 衄血:加白茅根、側柏葉、黃芩炭以清肺涼血。
  • 便血:配伍地榆炭、槐花、阿膠以澀腸止血。
  • 月事異常:佐以桃仁、莪術、延胡索活血調經;若血熱甚,可加牡丹皮、赤芍涼血化瘀。
  • 瘀血明顯:合用蒲黃、五靈脂、三七散瘀止血。

相關理論與鑑別

血瘧與「溫瘧」、「寒瘧」等瘧疾類型有別,關鍵在於其「血分見證」突出,故治須兼顧血分。若熱毒熾盛,可參「疫瘧」治法,配合清瘟敗毒飲加減;若氣血兩虛,出血不止,則需益氣攝血,如歸脾湯化裁。歷代醫家亦強調「治瘧先調氣血」,血瘧尤當注重氣血調和,以防遷延成勞瘧或癥瘕積聚。

(參見:瘧疾、溫瘧、癉瘧、勞瘧等條)


此內容基於中醫典籍與病機理論整理,若需進一步探究,可參考《瘧疾論》、《醫宗金鑑》等相關論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