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血嘔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血嘔,病證名。食入即嘔,血隨食出之證。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》卷十一:「病者心下滿,食入即嘔,血隨食出,名曰血嘔。此由瘀蓄冷血,聚積胃口之所為也。」

血嘔的病因,主要由於瘀血內停,阻滯胃口,影響飲食的消化吸收,導致胃氣上逆,嘔吐血液。此外,肝鬱氣滯、脾虛濕阻等,也可導致血嘔的發生。

血嘔的臨床表現,主要有食入即嘔,血隨食出,嘔吐物中可見有血液,或呈暗紅色或黑色,伴有心下滿悶、噯氣、腹脹、食欲不振等症狀。

血嘔的治療,以活血化瘀、行氣消食為主。可選用桃仁、紅花、丹參、赤芍、川芎等藥物。若伴有肝鬱氣滯者,可加用柴胡、鬱金、香附等藥物;若伴有脾虛濕阻者,可加用白朮、茯苓、山藥等藥物。

血嘔的預防,主要包括以下幾點:

  1. 飲食宜清淡,避免食用辛辣、油膩、生冷等刺激性食物。
  2. 保持心情舒暢,避免情緒激動。
  3. 適當運動,增強體質。
  4. 定期體檢,早期發現和治療相關疾病。

血嘔是一種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,如果出現相關症狀,應及時就醫,以免延誤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