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血嘔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血嘔
病證名,指進食後隨即嘔吐,且嘔出物中夾雜血液的病症。此證最早見於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‧卷十一》,書中記載:「病者心下滿,食入即嘔,血隨食出,名曰血嘔。」認為其病機多由「瘀蓄冷血,聚積胃口」所致,即寒凝血瘀,積滯於胃脘,阻礙氣機,致使胃氣上逆,血隨嘔吐而出。
從中醫理論分析,血嘔的成因主要可分為以下幾類:
- 寒凝血瘀:寒邪內侵,或陽氣虛弱,導致血液運行不暢,瘀阻胃絡。寒性收引,更使胃氣失於和降,逆而上衝,表現為食入即吐、血色暗紫,或夾雜未消化食物。
- 胃熱迫血:若嗜食辛辣厚味,或情志抑鬱化火,熱邪熾盛,灼傷胃絡,迫血妄行,則嘔血鮮紅,或伴有口乾口苦、心煩易怒等症。
- 脾虛不攝:脾胃氣虛,統血無力,血溢脈外,可致嘔血反覆發作,血色淡紅,並見神疲乏力、面色蒼白等氣血虧虛之象。
血嘔與其他嘔血證候(如肝火犯胃、胃腑積熱)的區別在於其「食入即吐」的典型表現,且多與胃脘瘀血相關。歷代醫家認為,此證若遷延不治,可能進一步損傷氣血,甚則轉為虛勞。相關治療常以化瘀止血、溫中散寒或清胃瀉火為大法,方選《三因方》中的溫胃湯加減,或據證採用黃土湯、瀉心湯等化裁。
此證與「蓄血吐血」相關聯,後者泛指瘀血內停所致的出血,範圍較廣;而血嘔特指胃脘瘀血導致的嘔吐挾血,病位與病機更為具體。臨床辨證時需詳察血色、質地及伴隨症狀,以明寒熱虛實,方能對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