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血衃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血衃(ㄆㄟ)

血衃為中醫專有名詞,指血液凝結敗壞後形成的紫黑色瘀血塊,屬病理產物之一。其概念源自《黃帝內經》,多與氣滯、血瘀、寒凝或熱毒等因素相關,反映體內血液運行障礙或離經之血積滯的狀態。

經典文獻考據

  1. 《靈樞·五禁》

    「淫而奪形,身熱,色夭然白,乃後下血衃,血衃篤重,是謂四逆也。」
    描述過度耗損陰精(淫而奪形)導致氣血衰敗,出現身熱、面色枯白,繼而排出紫黑血塊(血衃)的危重證候,歸為「四逆」之兆,提示陰陽氣血嚴重失調。

  2. 《靈樞·雜病》

    「衃不止,衃血流,取足太陽。」
    指出若血衃持續不止,可刺足太陽膀胱經穴位調理,反映古人運用經絡理論治療瘀血證的經驗。

中醫病機與特徵

  • 形成原因

    • 氣滯血瘀:情志不遂或氣機鬱滯,使血行不暢,久而凝結成衃。
    • 寒凝血瘀:寒邪客於脈中,血液凝澀,如《素問·調經論》言「寒獨留則血凝泣」。
    • 熱毒熾盛:溫病或癰疽過程中,熱灼營血,煉血成塊,色多深紫或赤黑。
    • 虛損致瘀:久病氣血虛弱,推動無力,血停為衃,常見於癆瘵、崩漏等證。
  • 形態特徵
    王冰注釋《內經》時強調,血衃為「敗惡凝聚之血,色赤黑」,質地黏稠,排出時多夾雜腐敗組織,異於正常血塊。

相關病證舉隅

  1. 婦科疾病

    • 產後惡露不下、痛經,見紫黑血塊排出,屬胞宮瘀阻。
    • 癥瘕積聚(如子宮肌瘤),乃血衃日久結聚成形的表現。
  2. 外傷與外科病

    • 跌打損傷後局部青紫腫痛,為離經之血化為血衃。
    • 瘡瘍潰後流紫黑膿血,屬熱毒腐敗血肉所致。
  3. 溫病與內科重症

    • 疫毒痢疾下焦瘀熱,可見便下紫黑血塊(如《溫病條辨》「蓄血」證)。
    • 中風後舌質紫暗、肢體癱瘓,與腦絡血衃阻竅相關。

治法與用藥思路

血衃治療以「祛瘀生新」為核心,依病機配伍:

  • 活血化瘀:選用桃仁、紅花、川芎、五靈脂等,方如血府逐瘀湯。
  • 溫經散寒:桂枝、炮薑配伍當歸,方如溫經湯。
  • 清熱解毒:赤芍、丹皮合黃連,方如犀角地黃湯(現以水牛角代犀角)。
  • 逐瘀通絡:蟲類藥如土鱉蟲、水蛭,適用於頑固瘀血。

與現代醫學關聯

中醫血衃近似於血栓、壞死組織或陳舊性出血的病理表現,如深靜脈血栓、缺血性腦卒中後腦組織壞死等,但中醫更強調其與整體氣血狀態的動態關係,非僅局部病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