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血衃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血衃是一種疾病,指的是紫黑色的血塊。根據《靈樞.五禁》和《靈樞.雜病》的記載,血衃主要由於陰寒內盛、血液凝聚而形成。臨床上,血衃常見於四肢末端,伴隨劇烈的疼痛、寒冷和麻木等症狀。如果不及時治療,血衃可能會導致肢體壞死。

治療血衃的方式有中醫治療、西醫治療和手術治療。在中醫方面,常用的治療方法是溫陽散寒和活血化瘀,例如使用四逆湯、通脈四逆湯和溫經湯等方劑。而西醫則主要利用抗凝血、溶栓和止血藥物進行治療,例如阿司匹林、氯吡格雷和肝素等。若血衃導致肢體壞死,則需要通過手術切除壞死組織來進行治療。

預防血衃的方法包括注意保暖,避免受寒,避免過度勞累,保持良好的心情,適當運動以增強體質,並定期進行體檢以早期發現並治療相關疾病。

總之,血衃是一種嚴重的疾病,需要及時治療。我們應該重視預防,一旦出現相關症狀,應及時就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