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血衃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血衃
血衃,證名。紫黑色血塊。《靈樞.五禁》:「淫而奪形,身熱,色夭然白,乃後下血衃,血衃篤重,是謂四逆也。」王冰註:「衃血,謂敗惡凝聚之血,色赤黑也。」《靈樞.雜病》:「衃不止,衃血流,取足太陽。」
血衃的病因,是由於陰寒內盛,血液凝聚而成。臨床表現為紫黑色血塊,多見於四肢末端,疼痛劇烈,伴有寒冷、麻木等症狀。治療上以溫陽散寒、活血化瘀為主。
血衃的預後,一般較差。如果不及時治療,可能會導致肢體壞死。
血衃的治療方法,主要有以下幾種:
- 中醫治療:中醫治療血衃,以溫陽散寒、活血化瘀為主。常用方劑有四逆湯、通脈四逆湯、溫經湯等。
- 西醫治療:西醫治療血衃,以抗凝血、溶栓、止血等治療方法為主。常用藥物有阿司匹林、氯吡格雷、肝素等。
- 手術治療:如果血衃導致肢體壞死,需要進行手術切除壞死組織。
血衃的預防方法,主要有以下幾點:
- 注意保暖,避免受寒。
- 避免過度勞累。
- 保持良好的心情,避免情緒激動。
- 適當運動,增強體質。
- 定期體檢,早期發現早期治療。
血衃是一種嚴重的疾病,如果不及時治療,可能會導致肢體壞死。因此,大家一定要注意預防,一旦出現相關症狀,要及時就醫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