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血盆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血盆骨,又稱鎖子骨,為中醫骨傷科及經絡學說中常見之名詞,屬軀幹骨骼之一部。此骨位於胸廓上部,左右各一,橫亙於胸骨與肩胛骨之間,呈「S」形彎曲,其形如鎖,故名「鎖子骨」,別名稱「血盆骨」者,或與其解剖位置鄰近「血盆穴」(即缺盆穴)相關。

中醫典籍考據

古典醫籍如《醫宗金鑒‧正骨心法要旨》提及:「鎖子骨,經名拄骨,橫臥於兩肩前缺盆之外,其兩端外接肩解。」此處「拄骨」即鎖子骨之別稱,強調其作為肩臂與軀幹連接之樞紐功能。而「血盆」一詞,見於《針灸甲乙經》對缺盆穴之描述,該穴屬足陽明胃經,位鎖骨上窩,主氣血輸布,故鎖骨得名「血盆骨」,或隱喻其為氣血流通之要道。

生理與病理意義

  1. 經絡循行
    鎖骨周緣分佈多條經脈,包括足陽明胃經(貫穿缺盆)、手太陰肺經(循行鎖骨下方),故其形態或位置異常(如骨折、錯位)可能影響氣血運行,導致胸悶、肩臂痹痛等症。
  2. 骨傷科應用
    《傷科補要》載鎖骨「跌打損傷,多見橫斷」,臨床常見「肩井血盆骨傷」(即鎖骨骨折),其治療以手法復位、夾板固定為主,蓋因此骨為上肢活動之基,需確保癒後關節靈活。
  3. 病理關聯
    中醫認為鎖骨周圍筋肉豐厚,若外感風寒濕邪,或勞損氣血瘀滯,可致「肩凝」(五十肩)等症,針灸常取缺盆、肩髃等穴,以疏調局部氣血。

名稱探源

「血盆骨」之稱,除與缺盆穴相關外,或源自民間對鎖骨形態之聯想——其凹窩如盆,且鄰近頸部血脈(如頸靜脈),故以「血盆」喻之。此名可見於地方醫家口傳,凸顯中醫學對骨骼功能與意象結合之獨特認知。

綜言之,血盆骨(鎖子骨)於中醫理論中,既是解剖結構,亦為氣血通路之一環,其診治涵蓋正骨、針灸、內科調理等多面向,體現「形氣並重」之傳統醫學特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