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血氣精神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血氣精神詳解
在中醫理論中,血、氣、精、神為生命活動的核心物質與外在表現,四者相互依存,共同維繫人體生理功能與精神狀態。《靈樞·本臟》言:「人之血氣精神者,所以奉生而周於性命者也。」以下分述其內涵與相互關係:
一、血(血氣)
血為循行於脈中的紅色液體,由水穀精微所化生,具有滋養臟腑、濡潤組織之功。《靈樞·決氣》曰:「中焦受氣取汁,變化而赤,是謂血。」血的功能包括:
- 營養全身:血行脈中,輸布營養至五臟六腑、四肢百骸,维持生理功能。
- 載氣養神:血為氣之母,氣依附於血運行;《素問·八正神明論》云:「血氣者,人之神。」血足則神有所依。
- 反映健康:面色、唇色、爪甲色澤皆與血之盛衰相關,血虛則色淡,血瘀則青紫。
二、氣(元氣)
氣為構成與維持生命活動的無形能量,《難經·八難》稱其為「人之根本」。氣的分類與功能如下:
- 元氣:稟受於先天,藏於腎,推動生長發育與臟腑功能。
- 宗氣:積於胸中,主呼吸與血行,《靈樞·邪客》謂:「宗氣積於胸中,出於喉嚨,以貫心脈而行呼吸。」
- 營氣與衛氣:營氣行於脈中化血,衛氣行於脈外禦邪,二者協調則肌表固密,內外和調。
氣機升降出入若失常,可致氣滯、氣逆、氣陷等病機。
三、精(精氣)
精為生命之本源,分先天之精與後天之精:
- 先天之精:源自父母,藏於腎,主生殖與發育,《素問·金匱真言論》曰:「夫精者,身之本也。」
- 後天之精:由飲食水穀化生,滋養臟腑,補益先天。二者互化,共維繫人體生長、生殖與抗病能力。
精能化氣生血,虧耗則易見早衰、不孕、抵抗力低下等症。
四、神(神明)
神為生命活動的外在總稱,包括意識、思維及整體表現,《素問·六節臟象論》云:「津液相成,神乃自生。」其範疇有三:
- 五臟之神:心藏神、肝藏魂、肺藏魄等,反映臟腑功能狀態。
- 眼神與神色:目光炯然、面色潤澤為神旺之象;反之,目光呆滯、精神萎靡則屬失神。
- 情志活動:七情過極可傷氣血,如「怒則氣上」「思則氣結」,影響神之穩定。
血氣精神之關係
四者環環相扣:
- 精生氣,氣化血:腎精充沛則元氣旺,推動血之生成與運行。
- 血養神,神馭氣:血足則神明清朗,神又能調控氣機,如《類經》所言:「神由氣而動,氣因神而靜。」
- 互為根本:《靈樞·營衛生會》強調:「血者神氣也。」意指血氣為神之基礎,神又統御血氣。
綜觀之,血氣精神為中醫生理核心,維繫生命從形(精血)至能(氣神)之完整體現,其調和與否直接影響健康壽夭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