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血侵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血侵睛

證名,為白睛紅赤之症候,屬中醫眼科常見病證。此症多因肝經異常,導致目絡氣血失和,邪熱上攻於目,使眼白部分呈現紅赤之象。《眼科龍木論》載:「此肝經虛熱也,……邪熱法於肝經,虛則血流走於兩目,故赤而侵睛。」明确指出,血侵睛的病理機制與肝經虛熱密切相關,肝血不足或肝鬱化火,均可導致血熱妄行,上犯目絡,引發眼目赤紅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肝經虛熱:肝藏血,主目,若肝陰不足,虛熱內生,灼傷目絡,則血溢絡外,發為白睛紅赤。
  2. 肝火上炎:情志失調或外感熱邪,導致肝鬱化火,火性炎上,循經上擾目竅,使氣血壅滯,血絡充盈。
  3. 外感風熱:風熱之邪外襲,客於目絡,與內熱相搏,亦可誘發血侵睛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白睛部分紅赤,輕者脈絡隱隱可見,重者赤脈縱橫分明。
  • 或伴隨目澀、脹痛、灼熱感。
  • 部分患者因肝火上擾,可兼見頭痛、口苦、煩躁等全身症狀。

治療原則
清肝瀉熱、涼血明目為主,臨床常用龍膽瀉肝湯加減,清瀉肝火,兼以滋陰涼血。若因肝陰不足而虛熱明顯者,可佐以杞菊地黃丸養肝明目;若屬外感風熱引動者,可配合桑菊飲疏風清熱。

其他療法
針灸可選太衝行間等肝經穴位,以平肝降火;或用睛明太陽等局部穴位,疏通目絡氣血。

血侵睛雖屬局部病變,但與肝經功能密切相關,臨床辨證需區分虛實,針對病機調治,方可獲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