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血清穴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血清穴
血清穴,又稱利尿穴,為中醫經外奇穴之一,屬特定穴位體系,主要針對於特定病症發揮調節作用。
定位與取穴
血清穴位於腹部,具體位置在臍下約2.5寸(約合患者三橫指寬度),或可參考臍與恥骨聯合上緣連線的中下三分之一交點處。此穴位鄰近任脈,與氣海、關元等穴相呼應,臨床上可透過指壓或針刺刺激此穴。
功能與主治
中醫理論認為,血清穴具有通利水道、調節水液代謝之效,主要應用於以下症狀:
- 小便不利:因氣滯、濕阻或腎氣不足所致之排尿困難、尿瀦留等。
- 水腫:下肢或全身浮腫,尤其與水濕內停相關者。
- 下焦濕熱:濕熱蘊結膀胱引起的濕熱淋症或小便混濁。
針刺與操作手法
臨床施術時,針刺血清穴多直刺0.5至1寸,以得氣(酸麻脹感)為度,配合提插捻轉手法以增強療效。古醫籍亦載艾灸此穴可溫陽化氣,適用於虛寒型水腫或尿閉。
中醫理論基礎
血清穴雖非十二正經所屬,然其作用機制可從「三焦氣化」與「膀胱州都之官」理論解析。任脈總領諸陰,其下腹段(含血清穴)調控下焦氣機,促使水液運行通暢。此外,脾主運化水濕,腎司二便,刺激此穴可間接協調脾腎功能,輔助水液代謝。
歷史文獻與應用
血清穴之名見於近代針灸著述,其利尿功效與古法「利尿穴」相通,而現代臨床亦用於術後尿瀦留或功能性排尿障礙。部分醫家結合中極、陰陵泉等穴,強化利水消腫之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