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血熱崩漏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血熱崩漏
定義與病機
血熱崩漏為中醫婦科常見病證,屬崩漏證型之一,主要因熱邪損傷衝任二脈,迫血妄行,以致經血非時而下,或量多如崩,或淋瀝不盡。血熱成因多端,可緣於體質陽盛、飲食辛辣、外感熱邪,或情志鬱結化火,導致衝任不固,血海沸騰,發為崩漏。
病因分類
1. 實證血熱
- 陽盛血熱:素體陽氣偏旺,或嗜食辛燥助火之物,致熱伏衝任,迫血妄行。
- 肝鬱化火:情志不遂,肝氣鬱結,久而化火,火擾血室,血不循經。
- 外感熱邪:外界溫熱之邪侵入血分,灼傷脈絡,血溢脈外。
2. 虛熱崩漏
多見於陰虛體質或更年期婦女,因腎陰不足,虛火內生,灼傷血絡,致經血妄行。
臨床表現
實證血熱
- 主症:經血驟然大下,色深紅或紫紅,質粘稠,或淋瀝日久不止。
- 兼症:面赤唇紅,口渴喜冷飲,煩躁易怒,頭暈目眩,小便黃赤,大便乾結,舌紅苔黃,脈滑數或弦數。
- 肝火熾盛者:兼見胸脅脹痛,心煩嘆息,脈象弦數。
虛熱崩漏
- 主症:經血非時而下,量少淋瀝,或突然量多,血色深紅而質稍稀。
- 兼症:顴紅潮熱,五心煩熱,頭暈耳鳴,口乾咽燥,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
治療原則與方劑
1. 實證血熱
- 治法:清熱涼血,固衝止崩。
- 主方:
- 清熱固經湯(黃芩、梔子、生地、地骨皮、地榆、阿膠、牡蠣、龜板等),適用於熱盛迫血者。
- 肝火偏旺者:以丹梔逍遙散(去生薑)加減,酌入炒蒲黃、血餘炭、益母草、香附炭等,以疏肝清熱,化瘀止血。
2. 虛熱崩漏
- 治法:滋陰降火,涼血固經。
- 主方:
- 清熱固經湯合生脈散(人參、麥冬、五味子),增強益氣養陰之效。
- 若腎陰虧虛明顯,可佐二至丸(女貞子、旱蓮草)或左歸丸,滋補肝腎,潛陽止血。
證候辨析與加減用藥
- 血熱夾瘀:血量多而夾血塊,少腹疼痛,加蒲黃、五靈脂、三七以化瘀止血。
- 氣陰兩傷:出血日久,神疲氣短,加黃芪、太子參益氣攝血。
- 心火亢盛:煩躁失眠,口舌生瘡,加黃連、竹葉清心瀉火。
小結
血熱崩漏之證,須分虛實而治。實者清熱涼血以制其亢,虛者滋陰降火以安其血。臨證當辨熱之來源,結合體質調理,使血熱得清,衝任得固,則崩漏自止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