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血熱盜汗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血熱盜汗

證名,指因陰虛火旺所導致之盜汗證候,屬中醫學中常見的汗證之一。見於《張氏醫通·雜門》與《景岳全書·雜證謨》等古籍所載。

病因病機
《景岳全書》云:「陰虛者,陽必湊之,故陽蒸陰分則血熱,血熱則液洩而為盜汗也。」其病機核心在於陰液虧虛,陽氣偏亢,虛火內擾陰分,迫使津液外泄。陰虛則陽無所依附,虛陽浮越,進一步灼傷陰血,形成「血熱」之態。血分受熱,蒸迫津液,故而入睡後陽氣入裡,更助熱勢,導致睡中汗出,醒後汗止,是為盜汗。

臨床表現
患者多見夜間入睡後汗出溱溱,甚則浸溼衣被,兼有五心煩熱、顴紅唇赤、口乾咽燥、舌紅少苔、脈細數等陰虛內熱之象。血熱甚者,或伴見皮膚潮熱、血色鮮紅、夜間身熱加劇等症。

治法與方藥
治宜「清火補陰」,以滋陰降火為主,輔以涼血固表。經典方劑選用當歸六黃湯(《蘭室秘藏》),方中當歸、生地黃、熟地黃滋陰養血;黃芩、黃連、黃柏清瀉三焦之火;黃芪益氣固表,共奏滋陰清熱、固表止汗之功。若陰虛顯著,可加麥冬、五味子以增養陰斂汗之效;若血熱偏重,酌加牡丹皮、赤芍等涼血之品。

相關證候辨析
血熱盜汗與陰虛盜汗密切相關,然陰虛盜汗泛指陰虛所致汗證,而血熱盜汗強調陰虛化火、熱迫血分之病機,故後者熱象更為突出。另有陽虛自汗氣虛自汗等證,皆需從汗出時機、兼症及舌脈詳加辨別。

此證多見於久病陰虧、勞倦過度或素體陰虛之人,治療上需緊扣「陰虛血熱」之本,不可過用苦寒傷陰,亦忌純補斂澀而留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