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血熱盜汗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血熱盜汗,中醫名詞,是指陰虛火旺所致的盜汗。見《張氏醫通.雜門》。《景岳全書.雜證謨》:「陰虛者,陽必湊之,故陽蒸陰分則血熱,血熱則液泄而為盜汗也。」治宜清火補陰,用當歸六黃湯。

盜汗是指入睡後出汗,醒後汗止,常在半夜、黎明時發作,醒後汗止,多因陰虛火旺所致。血熱盜汗是指陰虛火旺所致的盜汗。陰虛火旺,陽氣偏盛,陰液不足,陰虛火旺,陽蒸陰分,血熱生蒸,津液外泄,則出現盜汗。

血熱盜汗的臨床表現主要有:盜汗、口乾咽燥、心煩失眠、舌紅少苔、脈細數。

血熱盜汗的治療,以清熱補陰為主。常用方藥有當歸六黃湯、知柏地黃丸、六味地黃丸等。

血熱盜汗的預防,主要包括以下幾點:

  1. 注意飲食調節,多吃具有滋陰降火作用的食物,如百合、蓮子、銀耳、山藥、枸杞等。
  2. 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,戒菸戒酒,避免熬夜,勞逸結合。
  3. 適當進行體育鍛煉,增強體質,提高免疫力。
  4. 保持心情舒暢,避免情緒激動。
  5. 定期到醫院進行體檢,及早發現和治療疾病。

血熱盜汗是中醫病症之一,是指陰虛火旺所致的盜汗。其臨床表現主要有:盜汗、口乾咽燥、心煩失眠、舌紅少苔、脈細數。治療上以清熱補陰為主。常用方藥有當歸六黃湯、知柏地黃丸、六味地黃丸等。預防上應注意飲食調節、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、適當進行體育鍛煉、保持心情舒暢、定期到醫院進行體檢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