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血熱滑胎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血熱滑胎

病證名,屬滑胎證型之一。指孕婦因陰虛內熱,損傷胞絡,導致衝任不固,反覆流產之病症。

病因病機
多因孕婦素體陰虛,或孕後陰血聚以養胎,陰精虧耗,虛熱內生。熱邪灼傷衝任,擾動胎元,致胎失所養,胞絡不固,故屢孕屢墮,形成滑胎。陰虛血熱,津液耗傷,故見一派熱象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小腹隱痛或墜脹不適
  • 心煩不安,夜寐不寧
  • 兩顴潮紅,手足心熱
  • 口乾咽燥,喜冷飲
  • 陰道少量流血,色鮮紅或深紅
  • 胎動頻繁,甚則胎元欲墜

治法
養陰清熱、涼血安胎 為主,使陰血充足,虛熱得清,則胎元自安。

常用方藥

  • 保陰煎(《景岳全書》):生地黃、熟地黃、黃芩、黃柏、白芍、山藥、續斷、甘草。此方滋陰清熱,兼固衝任,適用於陰虛血熱之滑胎。
  • 若熱象較重,可加 牡丹皮地骨皮 以增強涼血之效;
  • 若陰虧明顯,酌加 麥冬石斛 以養陰生津;
  • 兼見氣虛者,可合 泰山磐石散 加減,益氣固胎。

辨證要點
此證以 陰虛內熱 為本,滑胎為標,臨床須與其他滑胎證型(如脾腎兩虛、氣血不足等)相鑑別。陰虛熱擾者,必見口乾心煩、舌紅少苔、脈細數等陰虛內熱之象,與虛寒或氣血虛弱所致之滑胎不同。

附註
血熱滑胎與現代醫學「習慣性流產」部分機制相關,然中醫著重辨證論治,強調調理陰陽、平衡內環境以固胎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