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血熱經遲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血熱經遲
病證名,指因血熱而導致月經延後之證候。一般認為血熱多致經期提前,然臨床亦有因陰血虧虛、虛火內熾,反致經行遲滯者。此證機理在於熱邪內擾,灼傷陰血,致使經血不足、脈道燥澀,故而經水過期方至。
病因病機
此證多緣於素體陰虛,或久病耗傷陰血,陰不制陽,虛熱內生;亦有因情志化火,或過食辛燥,熱邪內蘊,煎灼營血所致。熱鬱血分,一方面耗損陰津,使血行遲滯;另一方面,熱擾衝任,血海不寧,致使經血調節失常。如《景岳全書·婦人規》所言:「陰火內爍,血本熱而亦每過期者,此水虧血少燥澀而然。」
臨床表現
經期延後,經量偏少,色深紅或紫暗,質黏稠;或伴見心煩口乾,顴紅盜汗,手足心熱,舌紅少苔,脈細數等陰虛內熱之象。
治法與方藥
以 清火滋陰、養血調經 為主,兼顧涼血潤燥。
- 加味四物湯:以四物湯(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熟地)為基礎,佐以丹皮、黃芩等清熱涼血之品,適用於血虛兼熱、經行不暢者。
- 加減一陰煎(出自《景岳全書》):重用生地、麥冬、白芍滋陰養血,配合知母、地骨皮清虛熱,適用於陰虛火旺之證。
- 滋陰八味丸(即知柏地黃丸):滋腎陰、瀉相火,針對腎陰虧損、虛熱內擾之經遲,尤適於兼見腰膝酸軟、潮熱盜汗者。
辨證要點
需與 血寒經遲、氣滯血瘀經遲 相鑑別:
- 血寒者經色淡黯、質清稀,伴小腹冷痛,得熱則減;
- 氣滯血瘀者經行不暢、夾血塊,胸脅脹痛,舌黯或有瘀斑。
而血熱經遲則以 陰虛內熱 為核心,熱象與陰虧並見,治當標本兼顧。
中醫理論強調「熱鬱血分,陰傷則燥」,故治療此證需注重 養陰與清熱並行,使陰復熱退,血海得潤,經候自調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