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血熱經行先期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血熱經行先期

病證名,屬「經行先期」證型之一,亦稱「血熱經早」。此證主要由血分有熱,擾動衝任,迫血妄行,致使月經週期提前而至。根據病因與體質差異,可分為實熱虛熱兩類,臨床辨治需分型論之。

一、實熱型

病因病機
多因患者素體陽盛,或嗜食辛燥溫熱之品(如辣椒、酒類),或過服溫補藥物,助長內火;亦有因外感熱邪,或情志鬱結、肝氣化火,熱蘊血分,灼傷衝任,迫血妄行而致經期提前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月經先期(週期短於21日),經量多或正常。
  • 經色鮮紅或深紫、質地稠黏,時夾血塊。
  • 伴見心煩躁擾、面赤口渴,喜冷飲。
  • 小便短赤,大便乾結,舌質紅、苔黃,脈象滑數或弦數。

治法
清熱涼血、固衝調經為主,佐以疏肝或瀉火。

常用方劑

  • 芩連四物湯(黃芩、黃連、生地、當歸、川芎、白芍):清熱瀉火,養血調經,適用於熱盛陰未傷者。
  • 清經散(《傅青主女科》):丹皮、地骨皮、白芍、青蒿等,側重清血分伏熱,兼養陰津。
  • 若肝鬱化火明顯,可加丹梔逍遙散疏肝瀉熱。

二、虛熱型

病因病機
多因陰虛內熱,或久病耗傷陰血,或房勞過度,陰精虧損,虛熱內生,熱擾衝任,血海不寧而致經血早至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月經提前,經量少或正常,色紅質略稠。
  • 午後潮熱,顴紅盜汗,咽乾口燥。
  • 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

治法
滋陰清熱、養血調經,以「壯水制火」為原則。

常用方劑

  • 兩地湯(《傅青主女科》):生地、玄參、地骨皮、麥冬等,滋陰涼血,清虛熱。
  • 知柏地黃丸加減:適用於腎陰虛火旺者,伴腰膝痠軟、頭暈耳鳴。

附:古籍論述

  • 《婦人大全良方》指出:「陽太過則先期而至。」強調血熱為先期之因。
  • 《景岳全書》區分虛實:「先期而至,雖曰有火,若虛而挾火,則所重在虛,當以養營安血為主。」

血熱經行先期之辨證,首須明察虛實。實熱者瀉火勿遲,防其耗陰;虛熱者滋陰為要,慎用苦寒,以免傷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