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血沙淋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血沙淋

病證名
血沙淋,又稱「經行交合症」,屬婦科病證之一,首見於清代醫著《女科經綸》卷一。此症因婦女於月經期間行房,損傷衝任血絡,致使經血淋灕不淨,其血色黯濁如沙,故而得名「血沙淋」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月經期間胞宮氣血充盈,經血外排乃「血室開放」之生理狀態。若此時交合陰陽,易致外邪內擾,或氣血逆亂,損及衝任二脈。衝為血海,任主胞胎,二脈受損則血不歸經,經血滯留,日久化濁,形成血沙淋。其病機關鍵為:

  1. 氣血失和:房事動血,擾亂氣機,血隨氣亂而外溢。
  2. 熱瘀互結:經期陰血下注,陽氣偏盛,交合易生內熱,熱灼血絡,血瘀成沙。
  3. 肝腎虧損:房勞傷精,肝腎不足,固攝無權,經血失約。

臨床表現
主要症候為月經淋灕難止,經血黏稠夾雜黯濁血塊,狀如細沙,或伴有小腹隱痛、腰骶痠脹。舌質多偏暗或有瘀點,脈象細澀或弦數。

治法與方藥
治療以「調和血氣、固攝衝任」為原則,分證論治如下:

  1. 氣滯血瘀證
    • 治法:理氣化瘀,和血止淋。
    • 方藥:桃紅四物湯(《醫宗金鑒》)加減,酌加茜草、蒲黃炭以化瘀止血。
  2. 熱瘀互結證
    • 治法:清熱涼血,化瘀通絡。
    • 方藥:芩連四物湯(《醫方集解》)合失笑散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,加丹皮、赤芍。
  3. 肝腎不足證
    • 治法:補益肝腎,固衝止血。
    • 方藥:歸腎丸(《景岳全書》)加阿膠、牡蠣、烏賊骨。

鑑別診斷
需與「經漏」(經期過長但無血沙樣物)、「崩漏」(經血暴下或淋灕不斷)等症區分,血沙淋特異性在於經血夾雜濁瘀,且發病與經期房事直接相關。

相關記載
《女科經綸》強調「經行交合,敗精瘀血混雜,留滯為患」,後世醫家如《婦科玉尺》進一步指出:「血沙淋者,非獨外傷,亦因內虛」,說明此症虛實夾雜之特質。

(註:本文純粹闡述中醫學理,實際診療須遵專業醫囑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