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血山崩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血山崩,又稱「血崩」,屬中醫婦科危急症候,首見於《中藏經》卷七,載其治療方藥:「治血山崩甚者,以凌霄花焙乾為末,酒下三錢。」此症以婦女非經期陰道大量出血為特徵,勢急量多如山崩,故名。
中醫病機與辨證
血山崩多因衝任不固、氣不攝血,或血熱妄行所致:
- 氣虛失攝:勞倦過度或久病耗氣,致脾氣虛弱,統血無權,經血失控而下。
- 血熱內擾:素體陽盛或情志化火,熱迫血行,衝任失約而崩漏暴發。
- 瘀阻胞宮:經產餘血未淨,瘀滯衝任,新血不得歸經,溢而為崩。
典籍論述
- 《婦人大全良方》指出:「婦人血崩,由臟腑損傷,衝任氣虛,不能約制經血。」強調氣虛為本。
- 《傅青主女科》分「血崩昏暗」與「鬱結血崩」,提出補氣養血與疏肝解鬱之法,如固本止崩湯。
治法與用藥
中醫臨床需分虛實標本:
- 急則治標:以收澀止血為主,如《中藏經》用凌霄花散瘀止血,配酒行藥勢;另常用棕櫚炭、五倍子等斂血。
- 緩則治本:氣虛者投舉元煎(人參、黃耆升提固脫);血熱者用清熱固經湯(黃芩、地榆涼血止崩);血瘀者選失笑散(蒲黃、五靈脂化瘀止血)。
此症與現代醫學「功能性子宮出血」或「生殖系統器質病變」相關,然中醫從整體調理入手,重視平衡氣血陰陽以固衝任。歷代醫家對血山崩之論治,體現中醫「同病異治」與「標本兼顧」之特色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