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血疝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血疝是中醫的病名,在歷代的醫學家中有不同的理解,因此稱為同名異病。有以下幾種不同的血疝病證:

  1. 從《諸病源候論》卷二十可知,巢氏將疝病分成多種,其中有五種疝,血疝是其中之一。血疝多因瘀血積聚在少腹而發生,表現為少腹部疼痛、硬腫有形,嚴重時可能伴有大便乾結且呈黑色,尿量增多,月經可能不調。治療建議使用溫通逐瘀的藥物,例如少腹逐瘀湯或桂枝茯苓丸內服。

  2. 《壽世保元》卷五中提到,血疝是由陰囊外傷後形成的血腫。治療建議使用活血化瘀的藥物,或者同時進行局部敷貼。

  3. 金代張子和的《儒門事親》卷四中提到,稱便癰為血疝。治療建議使用導水丸,或者桃仁承氣湯。

  4. 清代《醫宗金鑒》卷四十二中提到,將「便毒魚口」稱為血疝,意思即是指血疝的證候就是「便排出有如魚之口的樣子」。這種病證初起時可能有微熱但不紅,寒熱交替。治療建議使用防風敗毒散來治療氣鬱、煩躁、口渴的情況。如果疼痛潰爛後,則可使用八珍湯來治療,或者使用補中益氣湯進行補充。外用五色靈藥、琥珀膏、萬應膏、生肌斂口。

總結來說,血疝是一個統稱,實際上包含了四種不同的病證。因此,重要的是進行辨證斷病,以確定正確的診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