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血疝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血疝

血疝為中醫病名,歷代醫家對其認識不一,故同名而所指病證各異,主要可分為以下四類:

  1. 《諸病源候論》之血疝
    隋代巢元方於《諸病源候論·疝病諸候》中,將血疝列為五疝之一。病因多為瘀血結聚少腹,阻滯氣機而成。其症見少腹疼痛,觸之硬滿有塊,甚則大便燥結而色黑,小便自利。女子或兼月經不調,經行腹痛。治宜溫經逐瘀,可選少腹逐瘀湯桂枝茯苓丸,以活血化瘀、通絡止痛。
  2. 《壽世保元》之血疝
    明代龔廷賢在《壽世保元》中,指血疝為陰囊外傷後瘀血積聚所致之腫痛。症見陰囊腫脹青紫,疼痛拒按,或伴局部皮膚瘀斑。治療當以活血散瘀為主,內服方如桃紅四物湯,外治可配合化瘀消腫之藥如大黃、芒硝研末外敷,以促血行腫消。
  3. 《儒門事親》之血疝
    金元時期張子和於《儒門事親》中,稱「便癰」(即腹股溝或會陰部之腫痛結塊)為血疝,多因濕熱下注,氣滯血瘀而成。證見局部腫痛,或見發熱,治宜瀉熱逐瘀,方用導水丸桃仁承氣湯,以通腑泄熱、活血散結。
  4. 《醫宗金鑒》之血疝
    清代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要訣》將「便毒魚口」(性病相關之腹股溝淋巴結腫大或潰瘍)歸為血疝。初起微熱不紅,寒熱交作者,治以防風敗毒散疏解表邪;若郁久化熱,煩躁口渴,則用山甲內消散化瘀解毒;潰後氣血虧虛者,當以八珍湯補中益氣湯調補。外治瘍瘡潰爛,可敷五色靈藥琥珀膏以生肌斂瘡。

血疝一詞涵蓋多種病證,臨床須細辨病因病機,結合四診,方可對證施治。歷代醫籍所述雖異,然皆不離「瘀血阻絡」之病機核心,治法亦以活血化瘀為主,依證配伍溫通、清熱、補益等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