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血室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中醫名詞「血室」詳解
「血室」為中醫婦科重要概念,首見於《傷寒論》與《金匱要略》,歷代醫家對此各有詮釋,主要涵義可分為三方面:
經典理論源流
《傷寒論·辨太陽病脈證並治》記載:「婦人中風,七八日續得寒熱,作有時,經水適斷者,此為熱入血室,其血必結,故使如瘧狀,發作有時。」此處提出的「熱入血室」証候,乃外感熱邪侵擾婦人血分所致。
《金匱要略·婦人雜病脈證並治》進一步描述:「婦人少腹滿,如敦狀,小便微難而不渴,生後者,此為水與血俱結在血室也。」此論述「水血互結」病機,顯示血室與婦人少腹解剖部位密切相關。
血室三義詳解
1. 衝脈說
明代《婦科經綸》引王太僕言:「衝為血海,諸經朝會,男子則運而行之,女子則停而止之,謂之血室。」此說強調衝脈為「十二經之海」,主司調節全身氣血。在女子,衝脈下端與胞宮相連,上端分支遍布胸乳,其盛衰直接影響月經與孕育功能。臨床上,「熱入血室」出現的寒熱往來、胸脅滿悶等症,正與衝脈循行區域相應。
2. 子宮說
張景岳《類經附翼》明言:「子宮者,醫家以衝任之脈盛於此,則月經以時下,故名血室。」此說立足解剖實體,認為血室即女子胞宮,乃經血蓄溢之所。從《金匱要略》描述「少腹滿如敦狀」的體徵來看,確實符合子宮部位。清代《醫宗金鑑》更明確指出:「血室即胞宮」,並謂其「前繫膀胱,後鄰大腸,下連陰戶」,完善了子宮的解剖定位。
3. 肝臟說
柯琴《傷寒來蘇集》提出:「血室者,肝也。肝為藏血之臟,故稱血室。」此說從功能立論,因肝主藏血、主疏泄,調節血量分布,且肝經「過陰器,抵少腹」,與婦科病理密切相關。熱入血室常見「譫語如見鬼狀」等神志症狀,正合肝藏魂、主情志之生理特性。肝不藏血則月經失常,肝失疏泄則經血瘀滯,皆可從肝論治。
三說會通與臨床應用
三種解釋各有所本,實則相互補充。衝脈為血氣運行的通路,子宮是經血蓄泄的器官,肝臟則是調控血量的樞紐。在病理上:
- 「熱入血室」多見外感熱病過程中月經適來適斷,邪熱內陷與血相搏
- 「水血互結」常見產後惡露不盡,水濕與瘀血凝滯胞宮
治療上:
- 小柴胡湯和解少陽,調理肝膽氣機以透熱外出
- 大黃甘遂湯攻逐水血,用於有形實邪結聚少腹
歷代醫家對血室的認識,體現了中醫「臟象—經絡—官竅」的整體觀,三者共同構成婦女生理病理的理論基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