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血室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血室(Xuè Shì)是指人體的一個解剖結構,根據不同的解釋,涉及到沖脈、子宮和肝臟。 在《傷寒論》中提到,若婦人中風七八日後出現寒熱,經血適斷,且出現類似瘧疾的發作,這時是因為體內的熱氣進入了血室,導致血液凝結,所以會出現瘧狀症狀,可以使用小柴胡湯來治療。而在《金匱要略》中提到,若婦人產後出現少腹脹滿、尿量減少且不渴的症狀,這是因為水和血液都凝結在了血室中,可以使用大黃甘遂湯來治療。 根據不同的解釋,血室可以分為三種情況:

  1. 指沖脈(Chōng Mài):在《婦科經綸》中,王太僕認為沖脈是血海,男性的沖脈在運行中沖血,而女性的沖脈停滯了血液,所以稱之為血室。
  2. 指子宮(Zǐ Yù):在《類經附翼》中提到,子宮是醫生們認為擁有豐富血液的器官,月經按時出現是因為血液被沖刷出子宮,所以被稱為血室。
  3. 指肝(Gān):在《傷寒來蘇集》中提到,血室指的就是肝臟,因為肝臟是貯藏血液的器官,所以被稱為血室。 基於以上不同的解釋,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:
  • 血室是人體的一個解剖結構。
  • 血室的位置靠近子宮。
  • 血室與月經有關。
  • 血室與肝臟有關。 血室作為一個重要的解剖結構,與月經和肝臟有關,對於臨床診斷和治療疾病很重要,因此我們需要對血室有基本的瞭解。